【摘 要】
:
在能源利用中热传递的控制和管理是一个关键的目标和方向,而固态器件热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热整流现象。本文的研究内容就是围绕硫化钼薄膜导热性质和热整流效应开展的。首先,为了测量二硫化钼薄膜的导热系数,本文开展了适用低维材料导热系数测量方法研究,搭建了相应实验台,并采用标准的微米铂丝进行了系统校准。结合自主研制的微纳悬空探测器,利用该系统测量了一种单根纳米竹节状聚合物材料,其极低的导热系数表明该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能源利用中热传递的控制和管理是一个关键的目标和方向,而固态器件热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热整流现象。本文的研究内容就是围绕硫化钼薄膜导热性质和热整流效应开展的。首先,为了测量二硫化钼薄膜的导热系数,本文开展了适用低维材料导热系数测量方法研究,搭建了相应实验台,并采用标准的微米铂丝进行了系统校准。结合自主研制的微纳悬空探测器,利用该系统测量了一种单根纳米竹节状聚合物材料,其极低的导热系数表明该材料是一种新型的保温材料。通过理论计算得到,该聚合物纳米管的外径和孔径的比例是决定隔热性能的关键因素。较小的外径和较大的孔径导致较小的导热系数和较好的隔热性能。结合理论计算及实验分析,验证了该测量系统对微纳材料导热系数测量的适用性。其次,通过PMMA转移二维材料的方法成功地将单层二硫化钼样品转移到悬空微电极上。实验获得了该样品的正反两个方向的面向导热系数,并计算获得了单层二硫化钼的热整流系数。具有三种不同几何形态的单层二硫化钼的整流系数分别为10%~13%,11%~14%和69~70%。此外,采用理论模拟讨论热整流与几何不对称性(角度和间距)的依赖性。结果表明,单层二硫化钼热整流效应与其结构不对称成正相关性,夹角越大,热整流系数越大。接着,本文开展了二硫化钼薄膜导热性质及热整流效应与其层数的耦合关系研究。使用悬空微电极测量单层和多层二硫化钼薄膜的正反两向导热系数,并获得了热整流系数。研究了二硫化钼薄膜的导热性质及热整流效应与厚度、不对称性及温度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单层二硫化钼薄膜的导热系数大于多层薄膜的导热系数,且多层导热系数随温度和层数的增加而降低。而热整流系数随角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几乎不受温度和层数的影响。最后,本文根据二硫化钼相转变的性质研究了两相的导热性质及热整流效应。通过使用悬空微电极原位测量相同样品的1T和2H相的导热系数,进而获得硫化钼薄膜导热及热整流效应与相态、角度及温度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1T和2H二硫化钼的导热系数均降低,1T相的导热系数略大于2H相。另外,热整流系数与相态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是和它们的不对称结构正相关。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热整流器及热晶体管的设计方法,并给出相应的热流输出特性曲线。通过调控样品的相态、外形尺寸及结构不对称性可以有效控制热流的方向及大小,实现热流的定向及定量管理控制。
其他文献
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日益严峻,二氧化碳减排的任务迫在眉睫。发展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燃烧,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途径。近十年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可再生能源间歇、分散的自身特点导致其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化石能源。太阳能热化学技术可以将太阳能用于制备氢气,氢能是一种零碳排放的高密度能量载体,发展高效、清洁、可持续的太阳能热化学制氢技术,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加速能源结构转型
在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愈发的强调能源与环境的协同发展。氢能的高效制备与利用是当前国际发展与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沿方向,全球的主要国家都高度重视氢能的发展,甚至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国家的整体能源系统中,氢能也成为了未来国家能源战略与能源规划中重点研究的内容。化石燃料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能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现以天然气为主的化石燃料向氢能的高效转化则对目前发展清洁能源体系具
近年来国际上针对燃气轮机燃烧室提出的微混燃烧(Micro-mixing Combustion,MMC)技术成为研究热点,其是一种通过缩小燃料和空气流动混合尺度,达到强化出口均匀性实现低NOx燃烧的技术。常规天然气贫预混燃烧室主要通过旋流结构促进燃空混合,以及在喷嘴出口逆压梯度诱导高温烟气回流实现稳焰,而微混燃烧器内燃料和空气多以交叉射流或同轴射流的形式混合,一般不具备空气或燃料旋流结构,因此微混燃
多相介质分布广泛存在于工业生产过程,例如原油运输过程中的油/气/水多相流,制药行业中流化床内颗粒干燥过程中的含水气-固分布等。上述多相流动状态的监测对过程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如石油/天然气运输管道内水的存在会给多相流的运输带来巨大的风险;流化床颗粒干燥过程中,维持稳定的流动状态是保证过程高效安全的首要条件,当高含水率颗粒流化停滞时,往往会发生颗粒的凝聚,伴随着传热传质水平的下降,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甚
中国煤炭储量巨大,远超石油和天然气。在可预见的未来,煤炭依然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煤气化技术是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的龙头技术,发展煤气化技术对于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也是高碳燃料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流化床煤气化技术应用前景广泛,且由于煤种适应性强、操作温度适中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但在流化床气化过程中,煤中的硫、氮会释放至气相,形成气相含硫、氮的污染物,这些气相硫、氮污染物不仅会
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的反应条件温和,运行温度受到煤灰熔融特性的限制;而且沿提升管高度方向反应温度和颗粒浓度逐步降低,导致气化反应速率受到限制、系统碳转化率偏低等。为了优化循环流化床气化炉提升管内的温度场和气固流场、实现煤气化过程强化,本文主要开展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在工业实际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气化剂分级耦合顶部扩径提升管的强化措施。针对炉型开发过程中系统运行、提升管内气固流动等关键问题,
飞翼无人机采用翼身融合布局,取消了尾翼并将机身设计为一个升力部件,可以降低燃油消耗、提高续航能力、改善气动和隐身性能,是飞行器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飞翼布局的多操纵面构型使得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变为过驱动系统,从而带来了控制冗余的难题。一种有效的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方法是采用“飞行控制律+控制分配律”的级联架构,通过控制分配方法解决操纵面冗余难题。在控制分配律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分配精度、控制能耗
为了从环境中捕获更多风能,风电机组朝着高塔筒、长叶片、大功率的大型化方向发展,机组结构变的更加复杂;同时为了减轻质量、节约成本以及出于不同的设计需求,叶片往往被设计为柔性且具有弯、扭、掠等复杂外形的细长形式。这些都导致风电机组面临更为严重的几何非线性、气弹、共振、失稳等动力学问题,需要建立更适用大型风电机组的动力学分析工具来进行机组载荷和运行安全性评估。因此,该文建立了适用于现代大型风电叶片和机组
燃烧室作为航空发动机的三大部件之一,被称为发动机的核心,宽稳定工作边界和高燃烧效率是燃烧室设计的主要目标。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航空发动机推重比不断增大,燃烧室油气比、头部进气量相应增大,这使得燃烧室稳定工作边界不足,燃烧室稳定工作边界不足问题制约着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传统燃烧室头部设计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目前主要通过设计新型燃烧室来拓宽稳定工作边界,新型燃烧室多采用燃油分级、燃烧分区的分区分级组合
低阶煤的分质分级和梯级利用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战略发展方向,主要途径是煤气化和煤热解。气化和热解过程产生的残碳和半焦可以作为燃料再次利用,这类燃料挥发分含量低,称之为超低挥发分碳基燃料,普遍存在着火困难、燃烧稳定性差、燃烧效率低和污染物排放高等问题。预热燃烧技术能够实现难燃固体燃料的高效燃烧及低NOx排放,基于该技术,本课题提出一种将分离和返料装置内置在提升管中的内循环预热装置用于燃料的稳定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