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细菌新种的鉴定及砷氧化土壤杆菌特性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287315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包括两方面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为一株放线细菌新种的鉴定与多项分类学研究;第二部分主要为七株砷氧化土壤杆菌特性的研究。1放线菌在医药工业、农业、环境治理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地位。它在土壤中分布广泛,属于优势类群。目前,放线菌已被列为为高(G+C)mo1%的革兰氏阳性细菌。未知的放线菌数量无穷,因而,需要不断加强系统分类学的工作本研究从中国武汉采集的猪粪中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阳性,好氧,不产孢子的放线细菌TL1。该菌株的细胞壁肽聚糖类型为meso-DAP,主要极性脂为PE,PI和DPG。细胞膜上主要呼吸醌类型为MK-8(H4),细胞壁主要脂肪酸为(>10%)为iso-C16:0.iso-C15:0和C17:1ω8c。基因组DNA (G+C) mol%为70.9%。根据对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显示菌株TL1与Knoellia sinensis (98.5%), Knoellia subterranea (98.2%)及Knoellia aerolata (96.9%)同源性最高。菌株TL1与K. sinensis及菌株TL1与K. subterranea的DNA-DNA杂交结果分别为27.3%和34.0%。通过对菌株TL1及其关系密切的标准菌株进行表型特征、化学分类学、系统发育学各方面的综合比较,结果表明菌株TL1是Knoellia属内的一个新种,提议命名为黄色诺尔氏菌(Knoellia flava sp. nov.),模式菌株为TL1T (= CGMCC 1.10749T=KCTC 19810T)2砷主要以亚砷酸盐(As(Ⅲ)和砷酸盐(As(V)的形式存在。As(Ⅲ)的毒性和危害性要远远大于As(V)。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砷氧化菌将As(Ⅲ)氧化为As(V),从而降低其对人类的危害。近几年,本课题组研究发现,在不同砷污染环境中分离得到的砷氧化菌以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为主。本论文主要是对不同来源的七株砷氧化土壤杆菌的各种特性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以确定砷氧化土壤杆菌的砷氧化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及其与环境相关的特性和共性,从而为砷污染的生物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首先,对这七株菌进行了一系列菌种鉴定的工作。根据对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七株菌株与土壤杆菌属同源性最高,均高于99%。这七株菌主要脂肪酸为C16:0、C16:03-OH、C18:1ω7c、C19:OCYCLOω8c及Summed feature 2 (C16:1 ISO I/C14:03OH),通过对这七株菌的表型特征、系统发育、脂肪酸进行分析,它们都属于土壤杆菌属。其次,对这七株菌进行砷氧化定性和定量鉴定。结果表明这七株菌都具有高效的砷氧化作用,均可在11h内完成As(Ⅲ)氧化过程,其中,菌株5A,菌株C13从第6h开始氧化As(Ⅲ)为As(V),而其它几株菌都是在第5h开始氧化As(Ⅲ)为As(V)。这七株菌对重金属抗性水平也有所不同,其中明显区别在于菌株5A对As(Ⅲ)的抗性最低,仅为4mM,而菌株GW4对Sb(Ⅲ)抗性水平最高,可达7mM。最后,对这七株菌进行生理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七株菌都有铁载体(siderophore)分泌能力、吲哚乙酸(IAA)合成能力,并且都没有固氮能力。综上,通过对这七株菌的进行多项分类分析,结果表明这七株菌都属于土壤杆菌属。通过对它们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分离自不同砷污染样品的砷氧化土壤杆菌都具有一定的砷抗性及砷氧化能力,并且还具有分泌IAA和铁载体能力,表明它们是具有砷抗性及砷氧化能力的植物促生菌。而这些菌对砷的抗性及促植物生长能力的不同可能与它们的分离环境相关。因此,相信它们在砷污染修复上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微生物与植物联合修复砷污染土壤方面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干式空心电抗器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干式空心电抗器烧毁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研究表明,干式空心电抗器匝间绝缘故障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温度对于干式空心电抗器匝间绝缘性能的影响不容忽视,击穿电压是表征绝缘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对干式空心电抗器匝间绝缘击穿电压的温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搭建高频脉冲振荡电压和工频电压试验平台;参照干式空心
基于化石能源枯竭、环境保护和电网安全等各方面的考虑,分布式发电技术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分布式发电具有能效高、污染小、可靠性高、安装地点灵活等优点,但其中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也存在出力波动性强,控制复杂等不足。为了充分发挥分布式发电的优势,常将分布式发电与储能单元集成为微电网运行。微电网优化运行是微电网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调度微网中分布式电源及储能单元的出力,可在满足电力和热力需求的前提下,有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负荷需求不断增长,而我国的资源分布与负荷需求非常不平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展远距离、大容量的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势在必行。特高压联络线功率波动控制是特高压交流输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特高压联络线功率波动过大时,其造成的潮流波动会超过其静稳极限,更会引起特高压联络线两侧500kV电网电压的波动,造成电压调整困难,严重威胁特高压互联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目前,为了抑制特高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供电需求将越来越大,负荷的不确定性要求供电方式越趋灵活,各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在提高系统可靠性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另外,“厂网分开”的运营体制使得我国的电源运行规划需要兼顾环境保护、运行经济性等因素,增加了电源与电网协调运行的难度。目前,我国的电力系统已经发展成为高度复杂的动态系统,系统内元件繁多,随机扰动导致大面积停电的风险也日益增加。近年来世界各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