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性作为一个源流颇深的理论范畴,直接间接地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和领域,与时俱进地将其置于新的数字媒介语境中进行理论创新,扩展了互文性内涵和外延,也催生新的文学理论,同时实践后现代主义理论,最后数字超文本有力驳斥了文学消亡论。论文以数字媒介时代的互文性理论作为研究对象,在对互文性进行溯源的基础上,将其置于数字媒介的语境中,探讨其在新语境中的不同表现形态,并试图抓住数字媒介语境下的互文性的典型形态——超文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理论的分析阐述和实践的批评,探究了电子超文本相对于传统互文理论的创新和突破,并从具体创作实践中确定其当代价值与意义。本文分为五章。在第一章里,论文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方面分别对互文性的概念产生、理论内函、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进行了溯源和归纳。此一章主要呈现了口语时代、印刷时代和数字媒介语境下的互文性,为下文的论述厘清概念和历史的问题,定下本文的论述背景。第二章主要探讨的是数字化时代中互文性的三种表现形态,即平面文本、网络游戏及数字超文本中的互文性体现,并将重点放在对数字超文本中互文性的特点的探讨上数字媒介的跳跃、互动、开放、未完成等特性造就了以此为载体的互文性的独特性,即非线性与交互性、无中心和边界的开放性、文本的不确定性、无起点和终点的动态性、文本自由跳转的内在联想机制,这也是本文着力点之一。第三章探讨的是作为数字超文本特性的超文本性对传统互文性的突破,从外在载体形式到内在空间结构,从符号形态到美学范型展开论述。传统互文性赖以存在的载体是作为物质实体存在的印刷书本,这也造就了传统互文性在空间结构上的平面层级性,符号形态上的单一性;而作为依托计算机等技术载体的数字超文本则大大突破了传统互文性的平面性和单一性,交叉纵横的网状立体结构呈现出多路径的开放式文本,符号意义则呈现出多元复合性,美学范型也从模拟走向虚拟。第四章将研究角度投向超文本创作实践活动和实践成果的超文本作品,以更具体形象地展现数字超文本的独特性。本章首先介绍了数字超文本所借助的区别于传统手书纸写的专门创作工具。在此,论文特别强调了数字超文本创作实验及理论研究先驱——乔治·兰道、斯图亚特·摩斯罗普和大卫·博尔特——对数字超文本的发展成熟和理论体系建构所起到了不可磨灭推动作用。随后,论文介绍了最早的数字超文本作品当中蕴含的互文性:乔伊斯《下午》、莫罗斯普《胜利花园》、谢莉·杰克逊《拼缀女郎》,以此展现超文本的互文性批评实践成果。第五章探讨了超文本性作为互文性的当代价值,即本文写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