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耕耦、陆宏基主编的五册《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简称《释录》)是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资料的综合性(橐)编,收录了敦煌文献中有关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文书34类共1391件,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经济信息,并且保留了大量唐五代的口语原貌,颇具研究价值。本文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切入,继承前贤的研究成果,在比勘原卷,确保录文准确的基础上,对《释录》进行了全面研究。 本文从校勘入手,在核实敦煌文书原卷的基础上,校订了《释录》录文某些方面的疏误,商榷了原卷的不当之处,并利用现有工具书考证出部分俗字.本文指出《释录》在校勘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录文不慎混同形近之字,或由于误识俗字而误释(2)时有漏录现象,即遗漏一些敦煌文书原卷实有且没有任何删节号的文字(3)对原卷作了些校改.然某些校改实为异体字的互换,似无必要,当照录原卷;某些校改或能校订原卷疏误,却因经改原卷而有录文不确之嫌,当照录原卷后再校改(4)由于敦煌手抄卷经久远且几经辗转,部分已残损不全,抄录者水平颇为悬殊,俗字、误字大量存在,再加上《释录》所依据的缩微胶卷和《敦煌实藏》的图版不够清晰,有些录文尚需仔细斟酌。此外,《释录》在句读的判断等方面亦存在可商之处。 在校勘的基础上,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释录》中的通读现象,指出了其存在的三种误区:(1)不谙文义,误说通读(2)本该通读,误而不用(3)本义自通,不必通读。并由此总结出敦煌文献中通读的一些特殊现象:(1)敦煌文献中具有通读关系的本字和通假字,其声韵甚至会对广切韵系统有所突破,反映了唐五代西北方音的某些特点(2)敦煌文献中多数俗文学、俗文书的抄写不甚规范,俗字、误字现象普遍存在,加之写本抄写诗间距今久远,残损严重,部分字迹不易辨认,某些字词的定形、注释难成定论。这就增加了敦煌文献通假字研究的障碍。字形的正确识别是对字义正确理解的前提,也是辨认通假字的关键(3)敦煌文献中的一些通假字的用法不仅能在传世文献中找到例证,而且手抄卷中的异文(尤其是同篇异卷的异文)、旁注也是很好的证明。 此外,本文还对《释录》中的语词作了系统而详尽的研究,较为全面地找出了《释录》中的新词和新义。新词是指《释录》所辑敦煌文书中的词语用例早于《汉语大词典》(简称《大词典》)中该词语首例的诗代,以及《大词典》失收而传世文献中有例可援的词语。新义是指《释录》所辑敦煌文书中的词语义项早于《大词典》中该词语义项的首例诗代,或不同于《大词典》中该词语的诸种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