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时期,西周以来建立在宗法分封制基础上的权力体系发生了动摇,位于权力之巅的周天子对诸侯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控制力减弱,诸侯国的实力明显地增强。伴随着原有权力体系的动摇,作为权力基础的社会关系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宗法血缘关系在诸侯国的争霸中逐步削弱,与此相对应。建立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的官僚政治在逐步发展,在选官制度上贤能之人日益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俸禄制度逐渐取代分封制成为重要的利益分配制度。社会权力体系的急剧变动中,西周以来的礼乐文化在政治权力中的作用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应该肯定礼乐在政治权力中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另外一方面,礼乐文化在政治中的作用和西周时期比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西周时期礼乐文化起着维护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权力等级的作用,春秋时期礼乐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则成为卿大夫、诸侯国君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工具,成为其摄取权力的标志。社会权力的变动过程中上层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下层的众庶百姓为了抬高、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一股学的浪潮油然而生,学的浪潮的兴起和社会权力的分配密不可分。儒学就是在这种社会浪潮的推动下产生的。从产生时起儒学就有很深的权力情结。 在社会的剧烈变动中,深受鲁国礼乐文化影响的孔子继承、发展周代以来的王权思想精华,以周礼为核心提出了“克己复礼”的君权思想,企图通过恢复周礼,恢复正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权力等级体系,最终达到恢复社会秩序的目的。孔子把恢复权力体系的希望寄托在主体内在的道德修养上,希望通过培养主体的道德自觉性,使主体自觉地遵循社会的等级秩序。孔子奠定了儒家君权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生前儒家君权思想就有分化的倾向,孔子死后,先秦儒家的君权思想分别以子夏和曾子、子思为代表向两个方向发展。子夏等人深化了礼乐的外在规范性在君主统治中的作用,把儒学与社会现实结合的过程中,使儒家君权思想发生了变异,法家的君权观念由此而起。曾子、子思等人继承、发展了孔子君权思想中的理想主义成分,仍然坚持以仁义道德维护君权,以道义干君。于思等把儒家君主统治中道德的作用进一步系统化和圣化,建立了以“德”为核心的君主权威系统,把统治者之德与天道、性情结合,圣与王结合。 战国时期官僚政治进一步发展,各国君主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纷纷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