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既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压榨原料和饲料蛋白加工原料,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居民膳食结构改善意义重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油脂和动物源食品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对大豆的需求量快速增加。自1996年以来,中国大豆产需缺口逐年扩大,需要依靠进口弥补,中国由世界大豆出口国之一转变成进口大国。据中国海关数据,2003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超过2074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2019年中国进口大豆达到8864万吨,超过当年大豆消费量的80%,由于中国大豆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且进口来源国又相对集中,从美国、巴西、阿根廷3个国家进口大豆的数量占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比例超过95%,在逆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挑战面前,中国大豆贸易风险尤为突出。2019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紧接着农业农村部制定出台了《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改善产品质量,努力增加大豆有效供给,提高中国大豆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生物技术,早在2009年中国正式启动实施了包括培育转基因大豆品种在内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家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并取得重大进展。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培育成功的转基因大豆新品种SHZD32-01,正式获得中国第一张转基因大豆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这意味着中国转基因大豆走向产业化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尽管转基因大豆新品种的成功培育,为降低大豆生产成本、提高大豆种植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增强中国大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缓解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的风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等提供了技术可行性。然而中国转基因大豆产业化是否能够顺利推进,不仅取决于农户的种植意愿,也依赖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同时转基因大豆产业化对中国大豆市场和国际贸易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迫切需要研究。为此,本论文在借鉴美国、巴西、阿根廷转基因大豆产业化应用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农户模型、选择实验、商品垂直差异和局部均衡模型等研究方法,从生产者、消费者和国际贸易三个方面对中国转基因大豆产业化展开研究,以期为中国转基因大豆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主要内容如下:从转基因大豆生产者的视角研究。首先,根据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特征的差别,在农户模型的基础上,依据除草方式的不同,构建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种植方式的农户模型。通过对两种农户模型对比分析,发现农户的生产决策过程受除草方式改变带来的影响最大。接下来,使用选择实验方法,对农户受到除草方式改变带来影响的大小进行实证研究,将理论分析中得到的因除草剂方式而改变的变量作为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大豆种子的特征,设计选择实验和农户调查问卷。通过对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大豆主产区366户有效农户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到农户对使用不同除草剂技术组合的选择情况。再根据多项Logit(MNL)方法测算不同的大豆种子的特征对农户选择的影响,和农户对不同大豆种子特征的支付意愿,进而根据支付意愿计算不同组合的福利。结果显示,(1)影响农户生产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除草剂次数、是否免耕、产量以及大豆种子价格;(2)转基因大豆能够给农户带来更高的福利;(3)相比非转基因大豆,农户更倾向于种植转基因大豆。从转基因大豆消费者的视角研究。消费者对于市场上存在的国内生产的非转基因大豆以及进口转基因大豆的消费存在不同的效用,并且消费者的效用受到不同种类的大豆价格,以及消费者对不同种类大豆的厌恶系数的双重影响。本论文借助转基因标签制度,研究了种植转基因大豆后可能带给消费者的福利变化。首先,设定不同种植情况,包括国内种植和不种植转基因大豆两种;设定不同政策条件,包括有标签且区分国产和进口转基因大豆;有标签但不区分国产和进口转基因大豆;不强制标签三种。不同种植情况和不同政策条件构成四种不同情形:国内不生产转基因大豆,对转基因大豆强制标签;国内生产转基因大豆,有标签且区分国产和进口转基因大豆;国内生产转基因大豆,有标签但不区分国产和进口转基因大豆;国内生产转基因大豆,同时进口转基因大豆,但不进行强制标识。通过对比不同组合方案下的消费者福利变化,对推广转基因大豆之后的市场份额及消费者福利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对于消费者来说,国产转基因大豆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2)在有标签制度情况下,国产转基因大豆能够使消费者福利严格提高;(3)在无标签规制下,国产转基因大豆给消费者福利带来的变化受消费者对于转基因大豆的厌恶系数以及进口转基因大豆市场份额的影响。转基因大豆产业化对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研究。首先,根据Armington理论和CET函数转换关系,构建一个包含“进口—国内生产—出口”三者相互关系的局部均衡模型,用以分析转基因大豆的种植对中国大豆国际贸易的影响。其次,测算在局部均衡中的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替代弹性和转换弹性。最后,在对局部均衡进行求解后,利用GAMS软件进行校准,并对四种不同的转基因大豆种植情景进行模拟,主要包括,情景一: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情景二:不同非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的增长会给市场带来的影响;情景三:不同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的增长给市场带来的影响;情景四:不同进口转基因大豆交易成本对中国大豆贸易市场的影响。结果显示,(1)当技术进步率增加10%时,国产大豆生产供给量增加8.3%,进口减少2.2%;(2)当非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增加15%时,国内大豆生产供给量增加12.4%,进口减少3.2%(3)当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增加15%时,国产大豆生产供给量增加21%,进口减少5.2%;(4)当进口转基因大豆的交易成本为其价格的5%时,进口数量减少17%。本论文可能的创新点:(1)构建了包含不同除草方案的农户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农户种植转基因大豆的影响因素,并据此设计了选择实验,通过大样本农户调查数据得出了农户的种植意愿,以及种植转基因大豆给农户带来的福利变化;(2)借助转基因标签规制,探索了国内转基因大豆产业化对消费者福利的潜在影响,在国内转基因大豆尚未产业化的条件下,找到了一个研究消费者福利变化的有效替代方式;(3)构建了包含国内转基因大豆产业化的局部均衡模型,借助国内现有大豆生产情况估测了各种弹性,使得模型更加贴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