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头针作为一种特殊针法,因其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中,特别是对于脑源性疾病的治疗,但头针疗法的作用途径是什么?究竟应该用经络系统的未知作用来解释,还是用大脑皮层的神经调节机制来说明目前还没有一个一致的结论。头针的疗效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门,包括脑血流、生化水平和神经电生理等。近年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因其高安全性、高空间及高时间分辨率的优势已逐渐成为针灸机制的主流研究方法之一。目的:研究电针刺激特定头穴线对脑内特定相关功能区域活动的影响及规律,探索头针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者,排除核磁共振禁忌症,吃过晚饭后约下午六点在我院影像中心进行试验。与受试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相关试验过程后进入MRI扫描间,耳中塞耳塞并戴上耳机,戴上遮光眼罩,软垫固定头部,嘱其保持头部不动,关闭灯光,减少声音和光线刺激引起的皮层伪激活,然后进行常规MRI扫描和静息态数据采集(510s);采集完毕后由同一位临床经验丰富的针灸医师进入扫描间进行头针(右侧顶颞前斜线和右侧顶颞后斜线)针刺,稍行捻转手法后连接电针(波形:疏密波,频率:2/15Hz),强度以受试者感觉跳动但无疼痛感为度,刺激10min后并在保持持续刺激状态下进行第二次静息态数据采集(510s)。观察针刺前、针刺过程中静息态磁共振脑功能成像图的低频振幅值变化。结果:6例受试者在接受头针针刺后,脑功能激活区域中小脑、颞叶激活簇最明显、激活强度最高,且以左侧更为明显;结论:电针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可引起对侧小脑功能区的激活;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具有对侧交叉支配功能的特异性;头针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中枢效应机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