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诠释与理解一直是人类所必须的能力之一,《论语》作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性的经典著作,其诸多思想已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并且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因此对《论语》进行深刻的理解是十分有必要的。古往今来,已经有无数硕塾鸿儒为《论语》做注,对其文本意义也有诸多解读,但是就其内容上来讲可以将上述诸多注释分成两个部分即“注释”和“疏意”。在这一点上,《论语》注释的经学思想与西方诠释学所讲的诠释的“知识向度”和“意义向度”不谋而合。因此本文就从《论语》诠释的两种向度出发来探究《论语》意义的生成,从而分析传统社会道德秩序建构,进而深入挖掘其当代伦理价值。本文以传统文化来对当今时代进行新的解读,紧扣时代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论文由绪论、四个章节、结语组成,具体内容建构如下:绪论部分,说明选题缘由、研究现状、《论语》诠释的两种向度及其伦理价值的合理性、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主要对西方诠释学进行历史性的分析,说明诠释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同时还拥有庞大的体系和不同的分支。通过对诠释学历史的分析引出技术诠释学中所提出的“知识向度”和“意义向度”。同样,在此章节也对中国传统经学进行分析,并归纳为“注释”和“疏意”两种方式,引用西方诠释学中的“两种向度”与中国传统经学的“注疏”的方式进行共通,从而把诠释的“两种向度”引入到《论语》的诠释体系中。第二章主要对《论语》诠释中的两种向度进行举例说明,说明文本中诠释的知识向度与意义向度之间的关联与差别。知识向度是文本意义的基础,它普遍表现为字词语法等基础性的解读,而意义向度则是文本意义的生成活力,它总是指向价值领域。知识向度的诠释作为基础保证了意义向度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意义向度则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张力。第三章《论语》诠释的两种向度塑造了文本的经典性,同时也对文本的内容产生了重要的意义。本章节主要就《论语》中所提到的关键道德词汇“仁”“礼”“知”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分析。在诠释的两种向度下,“仁”不仅仅指“爱人”还包括“目标、方向、态度”三个方向,深化了“仁”的内在含义;“礼”也不是仅仅单指礼节和周礼,而是扩展到了“礼学、友学、孝学、政学”的层面;“知”不仅仅指智慧,还包含“才”和“学”两部分,丰富了“知”的内涵。第四章主要对《论语》诠释的时代性进行说明,并且着重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宋时期和清朝末年的《论语》诠释风貌进行解读,可以看出诠释的两种向度对每个时期的社会道德秩序建构都有其重要的作用,进而为我们今天文本的阅读和诠释提供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