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参与是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总和。国内外研究表明,学生非参与可能会引起学生辍学等行为,学生参与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多数一线教师已经注意到学生参与的重要性,但对学生参与概念模棱两可,多是根据自身经验来谈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研究。真实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参与指的是什么?学生参与有哪些影响因素?这些都是本研究要揭示的内容。本研究分别结合访谈法、实地观察法和非结构化的问卷调查,确定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意义和结构。在此基础上经过文献梳理,整理出影响初中生学生参与的潜在影响因素分别有学习环境、教师教学、自我效能感、家长支持和教学内容。借鉴国内外的研究理论与问卷,编制成初中生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调查问卷以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在经过试测后,选取H中学的初一、初二年级各两个重点班和两个普通班实施正式测试。运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别对学生参与状况分析、学生参与差异性进行、学生参与三维度的相关性、影响因素现状、影响因素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影响因素模型,并进行了检验与修正。研究表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包含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其中,行为参与可以分为专心和钻研两个因子;认知参与可以分为依赖的策略、浅层次策略、深层次策略三个因子;情感参与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因子。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呈两两相关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的学生参与总体上处于积极水平,初中生感知到的四个影响因素的水平也相对较高。运用路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学习环境、教师教学、自我效能感和家长支持均会对学生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对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作用的路径各不相同。学习环境、教师教学对行为参与产生直接影响,家长支持、自我效能感对认知参与产生直接影响,学习环境、家长支持对情感参与产生直接影响,其他因素均对相应的成分产生间接影响。组成不同影响因素的不同的因子会对组成不同学生参与维度的因子产生正向或反向的作用。本研究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丰富了学生参与的理论,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为学校、教师和家长在促进学生参与方面提供了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