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自然、人为等角度出发,结合河北省及其区域内各生态区的地理和生态环境特征,针对不同生态区的特点,重新选择自然、资源、人类社会等6个影响因素中更适用于当前生态环境评价的26个指标,建立适用于不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分级标准和指标体系。对各生态区各评价因子2008~2012年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汇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yaahp6.0软件确定合理评价因子权重,对河北省坝上高原、山地和平原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以2008~2012年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作为最终评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如下。河北省环境质量指数:2.8709、2.9576、3.0782、3.1805、3.2510,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较差。其中,区域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较大。坝上高原生态区:4.8514、4.5964、4.7506、4.8565、4.8154,生态环境质量一般,虽然相关机构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采取了一定措施,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总体趋势仍不乐观;山地生态区:2.4994、2.8464、2.8915、2.9995、3.1966,生态环境质量较恶劣,生态环境系统功能脆弱;平原生态区:2.9845、2.9328、3.0972、3.1960、3.1960,生态环境质量较为恶劣,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口压力、自然资源匮乏及生态灾害等。对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如下:坝上高原生态区2008~2012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均好于山地、平原生态区,但整体分值并不理想,植被出现退化现象,社会发展导致的污染排放量较大,对坝上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污染隐患。而山地生态区的各方面的指数最低,体现在自然条件的变化、资源量的缺失及自然灾害的影响方面,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且不易治理,平原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体现在人口压力、资源拥有量、生物灾害及社会系统方面,主要原因在于该区域人口密集,生态环境压力较大,交通网发达,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高速进程,加大了人类和社会对环境的需求量和索取量,导致生态赤字,其结果响应在了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方面。以河北省生态环境、人为和社会等相关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区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最终目的在于调整和完善现有的生态环境安全保护政策。总结出具有针对性、完整性、时效性的保护措施:第一,政府要加强关于环境保护的管理和整治,完善制度体系;第二,更早地培养广大群众的节约环保意识,细致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将环保、节约及法律法规基础知识等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第三,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和人员的投入;第四,改进并逐步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与整治;第五,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清洁、循环生产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鼓励绿色产业发展;第六,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调整,以降低转基因产品的市场占有量为目标;第七,确保森林资源基数,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裸露地表面积;第八,加快新能源的开发,约束现有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