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维·苏·奈保尔的两部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和《河湾》为文本,通过对后殖民社会中各种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小说中有突出后殖民特征的意象为补充说明,展示了第三世界人民寻求身份的崎岖道路,旨在说明在文化殖民和文化渗透的后殖民社会,被殖民者不可能真正确立自己的身份。他们借助各种方式苦苦寻求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却始终徘徊在主流文化之外。此外,通过对小说中后殖民因素的研究,本文作者认为,尽管奈保尔始终对前殖民地国家持批判态度,其作品中也展现了母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许多弊病,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小说中体现出了作者对殖民地人民的深切人文关怀和对母国既爱又恨的矛盾心理,证明奈保尔并非新殖民主义代言人。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受到英帝国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影响,奈保尔难免用西方人的角度看待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然而从他对落后的后殖民社会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后殖民社会现状的同情和恨铁不成钢的焦虑。2001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奈保尔是一名典型的移民作家。他的一生都受到印度、特立尼达和英国文化的影响,这种复杂的背景让奈保尔对于殖民地人民对身份的渴望和遥遥无期的身份追寻感同身受。本文展示了在身份危机背景下的前殖民地人民寻求身份的不同方式和结果。无论是坚守传统或是放弃传统,模仿西化,无论是全盘接受或是在两种文化之间徘徊,都使得他们在身份寻求中愈行愈远,迷失其中。两部小说都借用一些意象来渲染殖民地人民的身份危机,如房子、逃离、梦境、水葫芦、新领地、大人物、蚂蚁、面具和木刻等等,揭示了殖民文化渗透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的灾难和由此引起的殖民地人民的文化身份危机。具有独立的文化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独立。对于第三世界人民来说,只有摆脱前宗主国意识形态上的统治,才能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