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全世界妇女中是第一位的恶性肿瘤。目前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已占到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当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仍然是以切除患侧的肿瘤和乳房为主,而乳房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现代乳房再造的目的是为了矫正乳腺癌局部治疗后所造成的乳房缺损及胸壁的畸形,给病人以形体及心理双重治疗。作为对传统的游离横形腹直肌肌皮瓣(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usculocu taneous,TRAM)移植术的进一步完善,下腹壁深动脉穿支皮瓣(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DIEP)已成为了自体组织乳房再造的首选术式。相对传统的TRAM皮瓣,DIEP皮瓣乳房重建术保留了腹直肌前鞘及大部分腹直肌,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皮瓣供区并发症的发生。然而对于移植皮瓣本身而言,有限的穿支血管数量以及游离皮瓣移植的手术复杂性理论上增加了皮瓣坏死和脂肪液化的几率。如何在保障皮瓣供区完整性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乳房再造中DIEP皮瓣的成活率,是整形外科目前面临的一道新的课题。目的:本研究通过人体解剖学实验,结合大鼠DIEP皮瓣模型的构建和相关分子生物学实验,以及临床术中研究,拟明确单侧蒂血供DIEP皮瓣移植术的可行性以及在临床乳房再造中的应用。方法:1.解剖学研究:①取三例新鲜尸体标本行下腹部DIEP皮瓣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探查,对DIEP皮瓣下穿支进行定位和统计;②对20例临床DIEP皮瓣乳房重建患者进行术前皮瓣区穿支超声定位检查,对皮瓣下穿支的数量、位置以及穿支口径进行统计和记录;术中观察皮瓣表面的穿支位置及数量,并与术前超声结果进行比较。2.体外研究:①将40只SD大鼠平均分组,构建SD大鼠腹部穿支皮瓣模型:A组:单侧单穿支皮瓣;B组:单侧双穿支皮瓣;C组:双侧单穿支皮瓣;D组:随意皮瓣;②皮瓣构建术后72小时收集皮瓣远端上皮组织,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组织中HIF-1a表达的改变;③术后一周,观察各组皮瓣存活率,并进行统计分析。3.临床模型研究:①对20例患者术前、术中相关临床残顺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②利用显微血管夹将一侧血管蒂阻断前及阻断10 min后,观察皮瓣颜色改变,利用便携式红外线皮肤温度探测仪检测皮瓣表面温度改变,利用脉搏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探头探测皮瓣经皮氧分压改变,4.临床应用研究:①构建临床纳入排除标准,并根据标准纳入临床研究患者,将临床手术方式分为2组,组1予行双侧蒂DIEP皮瓣乳房重建术;组2予以行单侧蒂DIEP皮瓣乳房重建术。研究结果利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①尸体解剖观察发现DIEP皮瓣腹壁下深血管穿支动脉平均有效血管蒂长度为11.8 cm(10.3~12.6cm),动脉主干起始部的平均口径为1.75 mm(1.64~1.95 mm)。周径≥1mm的穿支共计26根,平均例发现8.6根,散在分布于腹壁,但于脐周及脐下8 cm半径的范围内最为密集。②临床观察发现DIEP皮瓣平均有效血管蒂长度为13.6 cm(10.8~15.1cm);在DEIP皮瓣区;动脉主干起始部的平均口径为1.75 mm(1.59~1.91mm);平均每例皮瓣区发现周径≥1mm的穿支8.8根;在脐下8 cm半径的范围内平均发现周径≥1mm的穿支5.7根。③超声结果提示术前超声能够为DIEP皮瓣准确定位75%以上的粗大的穿支血管。2.体外研究:①皮瓣构建术后第7天,A组皮瓣平均存活率为69.0±3.1%,坏死以对侧皮瓣远端为主;B组皮瓣平均存活率为85.6±4.5%,坏死以对侧皮瓣远端为主;C组皮瓣平均存活率为88.8±4.4%,坏死以双侧皮瓣远端为主;D组随意皮瓣组平均存活率为55.3±6.8%。方差分析提示,四组皮瓣成活率有显著差别(P<0.05),C组及B组皮瓣存活率较A组及D组显著提高(P<0.05)。术后72小时,各组均不同程度HIF-1a的表达,其中,D组(随意皮瓣组)表达最高,其次是A组(单侧单蒂皮瓣组),相比较D组及A组,B组(单侧双蒂皮瓣组)和C组(双侧单蒂皮瓣组)HIF-1a的表达均不明显,相比而言,D组表达最弱。3.临床观察研究:根据对侧血管蒂离皮瓣中线位置的不同,我们将40例单侧蒂分为了 I组(5~8.6 cm,N=17)和Ⅱ组(3.5~5 cm,N=23);②当一侧蒂血运中断10分钟后,两组血管蒂被阻断后,皮瓣中段以及对侧皮瓣远端的表皮温度改变没有明显差异,但阻断同侧远端的皮瓣温度存在差异(P<0.05);③两组血管蒂被阻断后,皮瓣中段对侧皮瓣远端的经皮氧分压改变没有明显差异,但阻断同侧远端的皮瓣经皮氧分压存在差异(P<0.05);4.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皮瓣完全坏死以及术后供区切口疝;二次手术、皮瓣局部坏死、皮瓣脂肪硬结,S组与D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侧蒂DIEP组术后供区脂肪液化发生率较双侧蒂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①DIEP皮瓣脐周区口径大于1 mm的穿支血管,可能是作为单侧蒂DIEP皮瓣移植乳房再造优势选择,术前的超声探查,可以为术中更准确地定位并探查这些穿支提供有力的支持;②大鼠皮瓣研究中,单侧双蒂DIEP皮瓣术后皮瓣存活率接近传统双侧单蒂皮瓣;③以脐周区单侧双蒂血供来源的DIEP皮瓣可获得与双侧蒂皮瓣相接近的收区皮瓣临床预后,但在腹部供区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有一定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