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F衍生的过渡金属(Co、Ni、Mn)@碳纳米结构合成及电化学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mm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范围内化石能源的紧缺,人类需要利用能源转换技术来解决这个日益让我们焦虑的问题。因此,世界各国研究员们开始进行能量储存和转换技术的研究,这些技术也因此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电催化析氧反应(OER)是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及电解水等能量储存和转换技术的核心反应,高效的电催化剂研究成为可持续能源技术探索中的核心关键。电催化剂的性能好坏决定了反应过程中的能量消耗,高效的电催化剂可以提高析氧反应能量转换的效率,实现高效传质提高催化性能。金属有机骨架配合物(MOF)具有丰富的骨架结构、可调节的孔隙大小和稳定的结构。在制备基于MOF母材纳米结构的碳纳米复合材料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尤其可以通过在MOF孔道中引入金属配合物粒子来制备双金属复合材料。这为双金属电催化剂的制备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课题以金属有机骨架配合物作为基底,采用气相升华灌注法和多层溶液扩散法合成过渡金属掺杂的二维碳纳米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子能谱分析(EDS)、热重分析(TG)、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HRTE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N2吸脱附等分析手段对合成的碳纳米复合材料进行微观结构表征。并对制备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研究其电催化OER性能。具体内容如下:(一)二维金属有机骨架配合物Co-BDC的制备及表征。采用改进的多层溶液扩散法制备二维Co-BDC纳米片。以1,4-对苯二甲酸(C8H6O4)为有机配体,四水乙酸钴(C4H6Co·4H2O)为钴离子源,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乙腈(CH3CN)为有机溶剂,在试管中通过溶液扩散法制备出Co BDC纳米片。采用XRD分析Co-BDC的晶体结构,通过电镜观测Co-BDC纳米片形貌。(二)Nickelocene@Co-BDC纳米片的制备及表征。将二茂镍(nickelocene)客体分子通过气相升华灌注的方法引入Co BDC孔道中,制备nickelocene@Co-BDC复合结构材料。将Co-BDC粉末铺在钢丝网(2000目)上,放置在玛瑙罐上部。将二茂镍粉末置于玛瑙罐底部,在100℃的真空干燥箱中反应72 h,得到nickelocene@Co-BDC复合材料。通过XRD表征研究了nickelocene@Co-BDC的晶相结构,电镜观测显示nickelocene@Co-BDC纳米晶呈规则均匀的二维片层结构,具有高纵横比。(三)Ni-Co@carbon纳米片的制备及表征。1.将合成的nickelocene@Co-BDC在Ar气氛中,600℃温度下直接缓慢热解碳化形成Ni-Co@carbon纳米片。2.将制备Ni-Co@carbon的纳米片材料通过XRD、SEM、TEM、EDS、TG、XPS、HRTEM、ICP-OES、N2吸脱附等分析手段进行微观结构表征。将此材料制备成电催化剂,在电化学工作站三电极系统中,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曲线(LSV)、循环伏安曲线(CV)、塔菲尔曲线(Tafel)、电化学阻抗谱(EIS)、i-t曲线等电化学测试,研究其电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Ni-Co@carbon具有显著的OER催化活性,在1.0 M KOH电解液中,Ni-Co@carbon只需要243 m V的过电位就可以达到10 m A cm-2的电流密度,同时具有较低的塔费尔斜率(66.97 m V dec-1)和较好的催化稳定性。而Co-BDC直接碳化样品Co@carbon则需要310m V的过电位才能获得相同的电流密度。由此可见,Ni的掺杂导致OER反应过电位的降低,这表明引入Ni元素可以通过掺杂效应提高OER性能;深入分析了材料二维片层结构及多原子协同效应对OER性能的影响机理;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Ni的掺杂效应进行了理论计算。(四)Mn-Co@carbon纳米片的制备及表征采用改进的四层溶液扩散法,以酞菁化锰为客体分子,制备出二维层状Manganese@Co-BDC复合配合物。将得到的Manganese@Co-BDC在Ar氛围下700℃直接缓慢碳化,获得Mn-Co@carbon核壳型纳米片。通过XRD、SEM、XPS、ICP-OES等分析手段对材料进行微观结构表征。通过LSV、CV、Tafel、EIS等电化学测试,研究其电催化OER性能。结果表明,Mn-Co@carbon是一种性能良好的非贵金属析氧电催化剂,在1.0 M KOH电解液中具有较低的过电位(291 m V)和塔费尔斜率(81.5m V dec-1)。研究了Mn的掺杂效应。
其他文献
[db:内容简介]
CAE分析已广泛应用于注塑模具设计,有效的提高了模具设计质量,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CAE数据贯穿模具设计流程,为不同部门工程师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支撑,但由于数据的复杂性和隔离性使得设计信息无法直接进行应用,导致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制作中间文档和重复建模上,效率低下。同时,模具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CAE数据,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数据管理,使得历史CAE分析案例难以共享。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注塑模具CA
近年来,微通道悬臂梁传感器通常根据其固有频率变化来检测细胞和生物分子的质量、体积、密度和浓度等物理属性,其品质因数可达103至105,质量检测分辨率达到0.3阿克,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生物制药和物理传感等领域。微通道悬臂梁的固有频率识别方法基于锁相环技术,通过保持微通道悬臂梁振动信号和激振信号相位差为常数来得到悬臂梁固有频率值。本文以微通道悬臂梁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开发出基于锁相环技术的微通道悬臂梁固
随着手机、蓝牙耳机等便携类电子产品的轻量化、小型化发展,PCB板上的空间越来越宝贵。在各类电源芯片中,电感式DC-DC转换器的转换效率一般最高,但其所需要的片外电感以及负载电容占据了PCB板的大量面积,因此集成片上电感式DC-DC转换器有着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分析了现有集成式无源器件的特点以及电感式DC-DC转换器的工作原理,然后深入研究了集成片上电感式DC-DC转换器的工作特点以及设计难点。在
色玻璃凝聚是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们为了描述胶子饱和现象所提出来的一种理论。在高能碰撞过程中,当能量增加的时候,胶子密度也会增加,最终形成胶子饱和状态。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实验研究中也发现胶子饱和物质存在的证据。因此,在当今高能物理研究中,关于色玻璃凝聚框架下矢量介子产生研究是非常热门的话题之一。在本文研究中,我们将在色玻璃凝聚框架下采用色偶极子模型计算矢量介子的产生。在该模型中矢量介子产生的过程可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迅速发展,为用户提供了稳定流畅的通讯服务,但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获取用户的一些主要身份信息(如手机号码、位置信息等),从而可能导致用户隐私数据泄露的严重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对基于身份的同态签密方案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身份高效签密方案。首先,利用二次剩余困难问题与雅可比符号运算在一个逻辑步骤内实现了所提签密方案的具体构造;其次,在随机预言模型下,给
现今,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上出现的各种安全威胁越来越多,信息泄漏事件的发生愈发的频繁,网页恶意代码检测作为现如今网络安全问题的一部分,已然成为了研究人员的研究重点之一。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在检测网页JavaScript恶意代码时,存在着提取特征过程复杂、计算量大、代码被恶意混淆导致难以检测的问题,不利用当前JavaScript恶意代码检测准确性的要求。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JavaScr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微波光子技术在雷达系统、无线通信以及微波光子信号的产生与处理方面的应用前景变得十分广阔,其中微波光子信号的产生在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以往的微波信号产生系统中,电微波器件的使用,极大地限制了整个系统的操作带宽。为了解决系统的操作带宽小以及“电子瓶颈”等问题,纯光学微波振荡器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之一。同时,半导体器件具有尺寸小、响应速度快和易集成等特点,它不仅可以克服电微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同时也给网络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恶意代码数量每年以亿计的趋势增长。为了对抗恶意代码,恶意代码检测技术不断更新进步。现有的检测方法中,基于动态分析的方法能取得较高准确率,但检测时间长、资源消耗严重;基于静态分析的方法能够实现快速检测,但存在对长序列处理不佳,同时对可视化方法的可解释性有待改进。而深度学习技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和图像处理领域取得杰出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