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含铜钢种外,铜在钢中均以残余元素的形式存在,是造成钢“热脆性”缺陷的主要原因。在热加工过程中,铜易在钢材表面富集形成低熔点相,在外力作用下,易浸润晶界,从而引起表面裂纹的形成和扩展。铜的氧势小于铁,使得铜在炼钢过程中难于氧化去除。随着废钢循环利用次数的增加,残余元素铜将不断在钢中富集,严重影响钢材质量。目前国内外研究的废钢除铜技术由于存在实际操作复杂、成本高、除铜效果不理想等缺陷,实际生产使用废钢时,稀释法依然是限制废钢中铜超标的普遍方法。本文应用异质形核理论,在不降低钢中铜含量前提下,通过控制铜在钢中的析出形为,达到降低其对钢性能危害的目的。研究得到:
在Fe-Cu二元合金中,以Fe-7.8%Cu和Fe-2.1%Cu两种铜含量的合金为研究对象,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不同铜含量、不同水冷温度的试样中铜的析出分布规律。Fe-7.8%Cu合金在1600℃水冷,含铜相在晶界、晶内都有析出;在1200℃和1000℃水冷,含铜相沿晶界析出。Fe-2.1%Cu合金在1600℃和1000℃的水冷试样中,含铜相都沿晶界析出;而800℃水冷时,含铜相在晶内析出。经TEM观察发现在Fe-7.8%Cu合金1000℃水冷试样以及Fe-2.1%Cu合金800℃水冷试样中都有纳米级的fcc结构的ε-Cu颗粒弥散析出。在Fe-8%Cu合金中添加Mn、S元素,取不同温度水冷试样观察,发现MnS夹杂物能作为铜的异质形核核心,形成含铜相外包MnS的复合夹杂物。
在中碳钢体系中,固定Cu含量,调整Mn、S含量,观察夹杂物种类以及MnS尺寸对于铜析出情况的影响。发现铜可以在硫化锰夹杂、氧化硅/硫化锰复合夹杂物上析出形核,但不能在单一的氧化物上析出。增加Mn含量以提高MnS夹杂物数量,能够减轻Cu沿晶界偏析的程度。Mn含量从0.44%增加到1.17%,铜的析出比例从94.6%降低到64.7%,但铜在硫化锰上的析出数量会增加。
通过二元错配度的计算,可以得出无论铜在钢中以ε-Cu、Cu2S、Cu1.8S或CuS何种形式存在,MnS夹杂比氧化硅、氧化铝夹杂更适合铜析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
真空感应炉冶炼含有相同Mn、Cu含量(分别为0.84%、0.29%)的中碳钢,通过调整S、Ti元素的含量,改变MnS夹杂物的数量,从而观察异质形核对于铜高温富集行为的影响。不同S、Ti含量的实验钢在1100℃氧化1800s和3600s后,铜在氧化层与基体之间界面处存在不同程度的偏析,随着铜在MnS上异质形核的数量增加,铜在钢表面的偏析富集程度显著降低,同时可以减轻铜浸润晶界的现象。
上述真空感应炉冶炼的实验钢在600℃-1200℃温度范围内进行高温拉伸实验,得出在600℃到900℃范围内,随着铜在MnS上异质形核的数量增加,塑性提高;而在900℃到1200℃范围内,三组试样塑性没有明显变化。在600℃-1200℃温度范围,三组实验钢抗拉强度没有明显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