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用高容低压气管插管后,不同方法监测气囊压力对气管狭窄的影响,观察插管后气管狭窄的发病率,分析产生气管狭窄的原因,探讨如何减少甚至避免气管狭窄的发生。方法:1选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ICU、麻醉ICU、急诊ICU及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患者120例,年龄在18-70岁,他们均因不同原因需行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均应用高容低压气管插管,并成功拔管的患者。所有入选者分为观察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ICU和急诊ICU)及对照组(麻醉ICU和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两组患者从病种、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在日常工作中,观察组自患者气管插管后常规用气囊压力表监测并调整气囊压力,每8小时一次,保证气囊压力在25-30 cm H2O之间。对照组用手捏气囊感觉法,通过手指触摸感受气管插管近端气囊张力,完全凭经验给气囊注气,估计并调整气囊压力在正常范围内。护理人员从吸痰等相关护理方面进行了统一培训。1.1试验中专人用测压表监测两组患者的气囊压力。患者取半卧位,应用气管导管气囊压力测量仪监测气囊压力,单位用cm H2O表示,25-30cm H2O为正常压力。测定气管插管气囊内压力时,将气囊压力测量仪插头与气管插管气囊接头相连接,直接读取压力表的数据。记录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气管插管内径及插管时间。1.2首先插管后立刻测量气囊压力(0天),然后分别测量插管后第3天、第7天的气囊压力。如实记录。所有入组患者气囊压力的监测工作由专人负责,插管当天的气囊压力(可能由当时的主管护士测量),如测量过程中发现气囊压力过高或过低,记录原始数据后,及时调整至正常范围内。1.3分别于拔管后7天、15天查颈、胸部CT连扫,如CT发现气管狭窄,行气管镜检查。如期间有喘憋等症状随时复查。并记录气管狭窄部位、插管天数及拔管后多长时间出现气管狭窄。观察气管插管患者气管狭窄的发病率。1.4比较两种方法监测气囊压力的准确性及气管狭窄的发生率。2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性数据以均值表示,采用t检验,分类数据以百分比表示,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入选者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为10天,患者平均身高(171±6)cm,平均体重(69±12)kg,76例患者(63%),气管插管内径为7.5号管,另外44例患者(37%)气管插管内径为7号管,所有患者均经口气管插管,并顺利拔管,69人插管8-16天,51人插管2-7天。分别应用气囊压力表测压法和手捏气囊感觉法,两种方法监测气囊压力,观察组有1例气囊压力过高,当时根据测压表所示将气囊压力调整在正常范围高限30cm H2O时,气囊漏气明显,逐渐增加注入气量,直到无漏气时监测气囊压力达50cm H2O。3例气囊压力小于25cm H2O,分别为18cm H2O、20cm H2O、16cm H2O。经继续随访,该组患者均未发生气管狭窄。对照组25例患者气囊压力过高,平均压力为56cm H2O,4例发生气管狭窄,无气囊压力过低患者。应用测压表监测气囊压力准确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气管狭窄发生率为0,对照组用手捏气囊感觉法给气囊充气,气管狭窄发生率为6.7%,明显高于观察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气囊压力增高患者气管狭窄发病率16%。第二部分:69例患者插管8-16天,51例患者插管2-7天。2例插管超过10天的患者,气管狭窄超过50%,拔管后很快出现喘憋症状。1例插管10天,气管狭窄20%,另外1例插管时间较短,小于7天,气管狭窄分别为10%,3例狭窄部位在气囊水平,1例在气囊下端。经统计学处理,患者气管插管2-7天气管狭窄发生率2%。插管8-16天的气管狭窄发生率4%,插管天数与气管狭窄的发生率呈正相关。结论:1应用气囊压力测量仪监测气囊压力比手捏气囊感觉法准确、安全,气管狭窄发生率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气管狭窄的产生与气囊压力增高有关,气囊压力超过50cm H2O,气管狭窄的风险更大。2插管天数与气管狭窄的发病率呈正相关。插管时间越长,气管狭窄的发病率越高。3气管狭窄部位多出现在气囊水平,少数出现在气囊下端。4拔管后早期发现气管狭窄,早期干预,有可能阻止气管狭窄的进一步加重。因此拔管后定期进行常规颈部、胸部CT扫描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