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行菊(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 (Ling) Shih)为我国特有植物,在分类学上归属于菊科菊蒿亚族太行属,与菊属、亚菊属的亲缘关系较近。在产地,太行菊常作野菊入药,群众反映其泡茶饮用或药用效果远优于传统用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 (L.) Des Monl.)。本文通过与其近缘属的传统药用野菊比较,集中研究太行菊不同器官绿原酸、芦丁、槲皮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五种酚类物质的含量与动态积累情况,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初步研究,以期为太行菊的深入研究与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测定太行菊和其近缘属的传统药用野菊不同器官绿原酸、芦丁、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五种酚类物质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及平均加样回收率等结果均满足分析要求。结果表明,太行菊叶中五种化合物的总含量高于其花、茎和野菊对应器官。其中,太行菊和野菊不同器官绿原酸含量较高(0.20%~0.85%),且花中含量低于叶,其次含量较高的为芦丁,槲皮素的含量在0.11%~1.48%间,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含量较低,多低于0.10%,且茎叶因含量低有未检出。同时,比较研究索氏、超声、水浴加热三种提取方法对所测五种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提取方法所测得五种物质含量接近,但水浴加热提取所得含量稍高,且提取液稳定性较好。2.应用建立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超声提取条件太行菊和野菊不同采摘时期不同器官五种酚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太行菊花、叶、茎五种酚类物质总含量均高于同时期采摘的野菊对应器官;太行菊和野菊不同器官绿原酸、芦丁和槲皮素含量较高,芹菜素和木犀草素含量低,有未检出,与第二章的研究结果一致。另外,不同发育阶段绿原酸含量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他四种物质变化幅度不明显,五种酚类物质总含量花期后有降低趋势。夏季(7月27日)采摘的样品五种酚类物质含量出现最低点,可能与采摘期附近降水量多有关。3.通过ABTS与I)PPH反应体系评价其水浴加热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并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硝酸铝络合紫外分光光度法,以没食子酸为对照品,采用福林酚法,分别研究太行菊和野菊不同器官中总黄酮和总多酚的含量。结果显示,太行菊和野菊不同器官提取液均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太行菊不同器官抗氧化活性均高于野菊对应器官,且叶的抗氧化活性分别高于其花、茎,与总黄酮与总多酚含量测定结果相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太行菊和野菊不同器官五种酚类物质对总酚有一定的贡献,二者均对其抗氧化活性有较大贡献,两种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间存在较高相关性。综上可知,太行菊较于近缘属的传统药用野菊可能具有更好的保健或药用功效,其整个植株开发利用潜力显著,也初步佐证太行山区群众反映的实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