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改革政策与基础教育的现状都要求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调查发现,忽视个性化管理是我国中学课堂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响应,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近年来涌现出许多课改样本校,他们创设了以学生或问题为中心的种种教学模式,使得重视个性化管理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和着力点,也是中小学寻求质量突破的主要抓手之一。2002年,为克服“满堂灌”教学的弊端,同时为迎接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安徽省濉溪县第二中学(以下简称“濉溪二中”)启动了以“导学——探究——质疑”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改革。2006年,该校成为安徽省新课程改革的样本校,对原有的改革思路进行了新的阐释。2012年,结合以往的做法和后继工作的思路,他们把教学改革的内容概括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材施教,面向全体”,2014年又补充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材施教,面向全体,提升边缘”,继续深化、细化教学改革的过程性内容。通过对濉溪二中课堂教学改革的调查发现,实施课堂教学个性化管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自主能力有了发挥的空间和大量的机会,让教师的教育教学设计与活动组织有了更好的针对性,让教学内容循环往复地被学生认知与加工,使得教与学较好地融合到了一起。调查还发现,课堂教学施行个性化管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起始阶段学生的适应性与自主能力的问题,基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导致的中老年教师的惰性问题,教学模式的固化问题等。为了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中个性化管理的实施及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明晰其运行的条件,探寻其实现的可能路径。建立相应的管理规范。加强对教师、学生的培训与评价,让教师、学生知道怎么做,明白做得怎么样;重视学生学习小组、教师协作共同体的建设,让集体的智慧成为个体成长的助力;突出学案的质量和使用的过程,让个性的彰显有载体辅助运行;细化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并推动教师研究学段、学科、课型、课堂环节等具体内容,让关注学生学习个性不会消融在看似理想的固定模式之中。充分调动教师这股核心力量。营造氛围,开展活动,强化教师的意识与态度,让教师想做;明确规范,评价激励,让教师能做;实战演练,反思改进,让教师做好。保证支持性的条件。学生个性体现的时间、空间、物质载体、基本流程的设计等是首先要满足的硬件条件;对教师的培训与指导,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与培训、掌握一定的应对学生可能遇到问题的技术等是伴随性的软件条件,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外在的形式可以灵活变通,课堂基本流程可以随实际需要自由组合,但学生参与的情感与动机是无论如何不应忽视的,自尊能够得到保证的情绪安全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相关性、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被悦纳的归属感、适度的自我掌控等是潜在的制约因素,决定了理论上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是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高度参与,决定了个性化管理是否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实现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管理,有助于有效地解决忽视个体学习差异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教与学的减负增效、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可以预期,相关研究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习的条件的满足。事实证明,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辅手段的应用等方面实施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管理,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能够帮助学生得到多元发展,能够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