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中藏药多组分、多靶位且中藏药资源丰富等特点,研究新型包虫病治疗药物,配合手术清除残余的棘球绦虫,减小副作用,达到低毒、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顺应性的目的。方法:健康昆明小鼠70只,体重18-20g,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2组(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实验组60只,阴性对照组10只,雌雄各半。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充分混匀原头节稀释悬浮液0.3ml(4500枚/只),阴性对照组每只腹腔注射SPSS0.3ml,于温度18-22℃,湿度50-60%的环境饲养3个月后。实验组60只模型小鼠二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6组(阳性对照组,砂生槐低、中、高剂量组,阿苯达唑药物组,阿苯达唑+砂生槐药物组),各10只,雌雄各半。砂生槐低、中、高剂量组按8mg/kg.d、12mg/kg.d、16mg/kg.d给药,阿苯达唑组按20mg/kg.d给药,混合药物组(阿苯达唑+砂生槐药物组)按10+8mg/kg.d给药,阳性对照组SPSS灌胃。连续给药30天。各组小鼠称重,眼部消毒后摘除眼球取血,3000r/min离心,取血清4℃冰箱储存备测;取血后小鼠处死取胸腺、脾脏、包囊称重。计算其胸腺指数(胸腺指数=胸腺质量/小鼠体重*100%)、脾脏指数(脾脏指数=脾脏质量/小鼠体重*100%)、抑囊率(抑囊率=(阳性对照组囊肿-药物组囊肿)/阳性对照组囊肿*100%)。各免疫因子参照说明书绘制各指标标准曲线,测定各指标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各指标含量。结果:胸腺指数分析示小鼠感染棘球蚴病后胸腺指数有降低的趋势,同时经砂生槐生物碱治疗后,恢复效果明显;而阿苯达唑治疗和阿苯达唑、砂生槐生物碱混合治疗效果不及砂生槐组效果,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小鼠感染棘球蚴病后,脾脏有代偿性增大的趋势,其中联合用药组脾脏增加最明显,但差异不显著(P>0.05)。棘球蚴囊重分析示砂生槐生物碱及阿苯达唑均能抑制包囊的生长,但阿苯达唑组及联合用药组囊肿抑制率最明显,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小鼠感染棘球蚴病后,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均升高,且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变化差别显著(P<0.05)。经药物治疗后,除阿苯达唑组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依旧升高,其他各组均有所降低,特别是混合药物组降低最明显,但差异不显著(P>0.05)。小鼠感染棘球蚴病后IL-2相对降低,并且感染前后差异显著(P<0.05),用药后IL-2水平恢复,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且砂生槐组恢复均低于阿苯达唑组,差异显著(P<0.05),联合用药后恢复水平提高,与阿苯达唑组差异不显著(P>0.05)。小鼠感染棘球蚴病后IL-6水平升高,用药后IL-6水平恢复,且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各用药组间比较统计学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小鼠感染棘球蚴病后IL-10水平降低,用药后各组均有所恢复,但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IgE分析示,小鼠感染棘球蚴病后IgE升高,且差异显著(P<0.05),用药后各用药组IgE水平均有所恢复,且差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异显著(P<0.05)。TNF-α分析示感染前后及用药前后变化不明显,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感染棘球蚴病前后及用药前后免疫球蛋白IgE、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等因子均可发生相应的变化,可作为今后棘球蚴病动物模型的制作及临床药物治疗的评价指标。砂生槐生物碱其多组分、多靶位、低毒、改善免疫功能、提高患者顺应性等特点,有助于棘球蚴病的治疗,尤其与阿苯达唑联合用药,不仅可提高疗效,同时更有助于降低其肝毒性,保护模型动物肝功,所以联合用药时今后棘球蚴病药物治疗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