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0世纪,雕塑的范式已被装置模糊了边界,被色彩的介入消解了一部分对空间概念的强化,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各个门类的艺术形态充分交融,雕塑面临自身语言的更新重任。同时,崛起中的青年艺术家总是对未来充满热情,迫切地希望寻找到一种新的雕塑思维和手段,它既能与今时今日的鲜活发生对话又是立足于过去而指向未来的,且在落实到物质层面时有一定的新意。身体,作为一个切入点成为了我对雕塑领域研究的选择。在《对当代雕塑中的身体介入的研究》这篇论文中,我讨论的核心是身体介入雕塑的可行性依据、形式的异同及其为雕塑带来的启示。身体本身具备物质属性、社会属性和能动性正好与雕塑中的物质性、观念性、空间性、互动性等关键内涵不谋而合。从这一类型的有身体介入的雕塑创作的内在文脉看来,西方思想界60年代发生的“身体转向”思潮至关重要,哲学意识的更新变革了艺术的面貌,将身体作为一种物质媒介、艺术观念的载体纳入艺术创作有了思想支撑。60年代兴起的行为艺术、剧场艺术为现当代雕塑家提供了启示,将“身体意识”纳入雕塑思维指导当代雕塑创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改变。论文中将艺术史上由雕塑出身的艺术家做过身体介入雕塑的典型案例进行梳理、类比与详细的分析,肯定了将身体介入雕塑之后为雕塑在顺应时代语境、拓展外延、语言更新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这篇论文的话题定位于雕塑领域中的“泛、非、反”领域,即“泛雕塑,非雕塑,反雕塑”。“泛”是从广义的角度将一切具备三维空间占有的实体纳入对雕塑的研究范围,不单围绕雕塑中最习以为常的架上范式和造型能力,而是向雕塑这门艺术学科的边缘地带探寻。“非”是指那些“像”雕塑而又不大能够肯定是雕塑的“雕塑”范畴,这种肯定与否依赖于雕塑的面貌是否在具体时代语境下人们对雕塑形式的熟悉范围之内。随着社会形态和时代语言的演变,当代雕塑中由于对观念、行为、社会调查等方法的使用使新的面貌往往发生在约定俗成的范围之外,也就是在当代艺术中呈现出的去雕塑化特征。“反”并非对抗于雕塑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累积的体系,而是在既有的雕塑语言形式之外,通过当代雕塑思维建立新的雕塑语汇和观念,从而体现在面貌上的“反”雕塑。论文属评论性综述,引用的例证与讨论的观念属于雕塑的前沿领域、争论领域,而不确定性本是当代雕塑获得时代生命力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