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浦桑果铜多金属矿床研究程度低,是目前南木林盆地内发育的唯一一个有用元素丰富、品位高、经济价值巨大的铜多金属矿床,对其成矿作用的研究,有助于区域找矿,理论和实践意义重大。该矿床位于著名的冈底斯成矿带中东段,区内构造活动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有利。作者在梳理和系统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矿产勘查工作,主要采用锆石U-Pb同位素定年,侵入岩体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分析,氢、氧、硫、铅等同位素组成,结合区域成矿背景和矿床地质的研究,开展了浦桑果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探讨矿区岩浆作用及岩浆演化、成岩与成矿关系、成矿流体的时空演化、成矿物理化学场与矿床矿体定位的时空耦合。论文主要取得如下进展和创新性成果:1、开展了详细的矿床地质特征研究。矿体产状、形态、规模严格受矽卡岩控制,呈似层状、脉状和透镜状赋存于下白垩统塔克那组地层的矽卡岩和凝灰质角岩中。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浸染状、细脉网脉状、条带状、角砾状、土状构造等;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包含结构、反应边结构、共边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稠密浸染状结构、压碎结构等。成矿过程分为3期4阶段,即矽卡岩期、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期,其中矽卡岩期又分为早期和晚期矽卡岩阶段,热液成矿期又分为铁铜硫化物阶段和铜铅锌硫化物阶段,热液成矿期是最重要的成矿期。2、系统开展了矿区岩浆岩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矿区中酸性侵入岩体主要为花岗闪长岩、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均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均为火山弧壳幔型花岗岩类,形成于构造体制转换或者俯冲环境中;基性侵入岩为辉长岩,属钙碱性系列,为岛弧或者造山带的玄武岩、安山岩类,形成于消减性板块边缘。3、初步厘定了成矿物质的来源。Cu、Zn矿化主要受矿区中酸性侵入岩控制,Pb矿化则受闪长玢岩控制。伴生有用元素Co与主成矿元素Zn密切相关,Ag与Pb呈正相关。硫同位素具有岩浆硫特征,表明来源于上地幔。铅同位素组成特征说明热液成矿期流体中的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可能有部分下地壳物质的混入。详细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期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矽卡岩阶段的流体属高温、高盐度体系;晚期矽卡岩阶段的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中盐度流体;热液成矿期的流体属中高温、中低盐度成矿流体,该阶段可能发生了沸腾作用。4、提出了浦桑果矿床是多期多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5.81±0.18)Ma,岩浆侵位活动发生在喜山期中新世Langhian期,该岩体是主要的成矿岩体,与成矿有着密切的关系,矿体的形成稍晚于花岗闪长岩的侵位时间。来源于壳幔混合源区的含矿岩浆沿着伸展构造向上运移,与围岩塔克那组泥质灰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后期壳幔混合岩区和幔源岩浆再次上侵,使成矿元素Cu、Pb、Zn、Ag、Co多次富集于“富铜流体”中。这种“富铜铅锌银钴流体”在矽卡岩化带中形成高品位的似层状和透镜状铜多金属矿体。5、确定了浦桑果铜多金属矿床为矽卡岩型矿床,通过成矿条件和成矿过程的系统研究,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总结了成矿规律,为南木林盆地的矿产勘查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