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有关“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研究大量涌现,俨然成为心理学中一个新的、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第一部分首先从“弹性”这一概念起源于物理学开篇,后经生物学,又被引用到心理学,从而引出“心理弹性”。并且对“心理弹性”起源、两个主要研究成果、三个主流定义进行探析、心理弹性的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的作用机制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的介绍。第二部分又对我国中学德育内涵的衍生做了简析,进一步得出德育目标的内涵及其思想教育目标、道德教育目标、个性心理教育目标等三个表现,以及在德育实践中偏离其目标的四个表现,最后从价值导向、观念、手段和教育职能部门等分析了偏离中学德育目标原因。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对“心理弹性”之于中学德育的价值从两大方面进行了分析:健全人格——“心理弹性”与中学德育共同的努力方向、“心理弹性”之于中学德育,可助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学德育整合“一臂之力”。最后,文章总结上述偏离中学德育目标的原因提出了如何从宏观角度将“心理弹性”引入到中学德育中,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社会和教师五个方面进行了试探性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可以与中学德育相整合,那么作为心理学热门研究点的积极心理学也就更具体、更符合中学德育对中学生教育的需要,那就更不必说“心理弹性”作为积极心理学一个新的视角出现在中学德育中的话,以一个极其明确的观点或者理论来与中学德育进行整合,会令中学德育在培养青少年学生在积极面对压力、挫折、困境时,如何将不利因素适应下来或者化解掉时,是极其有裨益的;也可以从心理学中的一角作为确切的突破点与中学德育进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