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作家E.B怀特的三部童话作品闻名于世,其中《夏洛的网》更是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据统计,至今已发行五千万册以上,傲据“美国十佳儿童文学名著”之榜首。由于深受读者的喜爱,该作吸引不少译者进行翻译,已有二十多种语言的译本。在中国也有四个版本的汉译本,但是最为成功,给读者印象最深刻,产生影响最为广泛的当属康馨和任溶溶的译本。由于译者的成功翻译,译作读者不仅限于儿童,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的成年人。网络上有关两个译本哪一个更优秀更为成功的讨论十分热烈。根据网络讨论及有关调查表明,总体上康馨的译本更多的受到成年人的喜爱,而任溶溶的译本则更受小读者的欢迎。随着翻译中伦理回归的提出,翻译伦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国内外对翻译伦理的研究越来越多。芬兰学者彻斯特曼提出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更是被广泛的应用到翻译研究中,为之提供新的视角,做出新的贡献。本文因此基于五种翻译伦理模式,从翻译伦理视角对比《夏洛的网》的康馨译本和任溶溶译本,探寻它们成功却受到不同年龄群体喜爱的伦理方面的原因。本文共包含六个部分。第一章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论文基本框架。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总结了对《夏洛的网》翻译的研究以及翻译伦理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第三章阐述了了翻译伦理的的定义并分别介绍了彻斯特曼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第四章是对于《夏洛的网》原作,原作者以及两个中文译本及其译者的介绍。第五章对《夏洛的网》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了个案研究,分析两位译者在翻译中分别展现了何种伦理模式并探讨伦理模式的选择对译本的影响,同时对伦理模式间的冲突和解决办法进行了探讨。第六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及不足。研究发现,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侧重的伦理模式不同。他们在翻译中,都再现了原文中对动词和名词的偏爱,平行结构和比喻,展现了再现伦理模式。而二者对于原文中的文化负载成分的不同处理以及康馨倾向选择正式词而任溶溶倾向选择口语化词汇,康馨偏于成语而任溶溶偏于拟声词和重叠词的修辞手法的现象,显示出康馨更倾向于基于规范伦理模式,而任溶溶则更倾向于再现伦理模式和服务伦理模式。作者进而提出,对于伦理模式的选择会对译文产生影响。而同时遵循所有伦理模式只是理想状态,在实际翻译中必须做出取舍,由此便会产生效果各异的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