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快速阶段,大量的农村土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特别是苏州,作为“城乡一体化国家级试点城市”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被动城市化,因此,农民安置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当前政府多通过兴建农民安置住区解决这一问题,但针对农民安置住区的研究较为缺乏,照搬城市住区模式而不考虑居民需求的做法使得安置住区在规划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住区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和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节点,发挥着沟通城市、聚合邻里的作用。因此,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对苏州的农民安置住区公共空间提出相关优化策略及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及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国内外文献及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简述了苏州农民安置的背景、农民安置住区的主要特征。根据区位、建设年代、人口规模及住宅形式的不同选取了苏州6个典型农民安置住区进行实地勘察,对其中居民进行访谈及问卷调研,探析苏州农民安置住区公共空间在公共服务设施、交通空间、绿化空间及其他户外空间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思想层面与规划层面分析其原因。其次,根据分析苏州农民安置住区居民在社会属性、生活方式及心理感受三个方面的特殊性,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得出其在生理、行为和心理三个层次的需求。通过构建苏州农民安置住区居民需求层级,总结出居民需求,并对住区公共空间提出相关发展要求。最后,在苏州农民安置住区居民需求层级指导下,对苏州农民安置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交通空间、绿化空间及其他户外空间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并以玉盘家园一区为例进行实践应用以检验理论策略的合理性及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