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采用统计描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所收治的180例细菌性肝脓肿诊断和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本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所收治的180例细菌性肝脓肿均为住院确诊病例。其中男105例,女75例,男:女为1.4:1;年龄最小为11岁,最大为90岁,平均年龄58.04±14.78岁,发病高峰年龄段为50~59岁。2、基础病情况:合并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103例(57.2%);合并胆系疾病(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慢性胆囊炎、胰腺炎、恶性肿瘤及肝胆腹部手术后)28例(15.6%);无基础病患者33例(18.3%)。3、临床表现:体温升高者173(96.1%)例,其中高热(>39°C)139(77.2%)例;发热时伴明显畏寒、寒战者121(67.2%)例;右上腹痛57(31.7%)例;腹胀、乏力、食欲减退者48(26.7%);恶心、呕吐者41(22.8%)例;黄疸23(12.8%)例。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14(278.9%)例;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147(81.7%);血红蛋白降低96(53.3%)例;转氨酶升高86例(47.8%);碱性磷酸酶升高101例(56.1%);γ-转肽酶升高98例(54.4%);胆红素升高31例(17.2%);白蛋白降低87例(48.3%);88例行红细胞沉降率检查的患者其中升高者76例(86.4%);63例行C-反应蛋白检查其中升高者55例(87.3%);纤维蛋白原(Fib)升高168例(93.3%);血小板升高者119例(66.1%);血糖异常99例(55%),最高随机血糖为27.2mmol/L;肌酐(Cre)升高21例(11.7%)。5、病原菌:180例患者中有102例行血培养及浓汁培养,28例血培养结果阳性,阳性率27.5%,其中17例为肺炎克雷伯杆菌,6例大肠埃希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类白喉棒状杆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粪肠球菌。58例浓汁培养阳性,阳性率为56.9%,其中47例肺炎克雷伯杆菌,5例大肠埃希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草绿色链球菌,1例鲍曼不动杆菌,1例费劳地枸橼酸杆菌,1例水气单孢菌。其中有2例血培养及浓汁培养均检出肺炎克雷伯杆菌,各计1例,肺炎克雷伯杆菌阳性率为60.8%。6、影像学:180例患者中CT检查阳性173例,阳性率96.1%;B超检查阳性161例,阳性率89.4%;另有7例行MRI检查。脓肿大小3.0cm×3.95cm至13.5cm×11.8cm。肝右叶单发脓肿98例(54.4%),右叶多发脓肿19例(10.6%),左叶单发脓肿24例(13.3%),左叶多发脓肿5例(2.8%),脓肿累及肝左右叶26例(14.4%),肝尾叶脓肿4例(2.2%),脓肿位于肝顶部4例(2.2%)。7、并发症:180例患者中,肝脓肿破溃导致弥漫性腹膜炎6例(3.3%)。8、治疗方案: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78例;抗生素+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抽吸/置管引流术92例,其中1例穿刺后效果不佳行手术治疗;抗生素+肝脓肿切开引流术11例。9、脓肿直径:单纯抗生素组平均直径为4.76±1.04cm;抗生素+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抽吸/置管引流术组平均直径为8.01±1.52cm;抗生素+肝脓肿切开引流术组平均直径为10.92±1.45cm。10、住院天数:单用抗生素治疗者为4至71天,平均20.78±12.13天;行抗生素联合超声引导脓肿穿刺抽吸/置管引流术者为6至88天,平均17.97±12.43天;行抗生素联合脓肿切开引流术者为12至97天,平均26.36±24.18天。11、转归:180例患者中治疗显效97例(53.9%),有效72例(40%),5例(2.8%)因并发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6例自动出院,总有效率为93.9%。结论:1、PLA患者发病年龄有升高趋势,发病高峰年龄为50~59岁;2、糖尿病为PLA发病的高危人群;3、PLA临床表现趋于不典型性,多数患者无明显腹部症状;4、肺炎克雷伯杆菌逐渐取代了大肠埃希菌成为目前PLA最主要的致病菌;5、PLT和Fib在PLA患者中有一过性升高;6、抗生素+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可缩短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