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壁赋》是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经典作品之一。自《赤壁赋》面世以来,便成为古代书画家创作的主题,成为文学传播的主阵地。书画家们在接受的同时也进行着传播,在不断的传播过程中又生发出新的文学形式和文学体裁,推动了文学的传播、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与书画一直密不可分,它们都是人类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人类对前代文化的继承和启示后世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虽然文学是以语言记录和传达人类的思想感情,视觉艺术以具体的视觉形象记录和传达人类思想情感,但二者其实是殊途同归,都是人类文明史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共建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学传播已经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本论文将采用跨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利用图像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将文学传播放置于文化视野中,采用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本课题。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依据、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分别从对作品文本、视觉艺术主题、视觉艺术与文学传播三个方面,整体上梳理了与本论题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第一章,为关于苏轼和《赤壁赋》的概说。主要对苏轼其人、《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展开《赤壁赋》在古代书画中的传播研究提供知识性的参照。第二章,主要论述视觉艺术在文学传播的初期阶段多采取一图一文、图文并置的方式,这种以图解文的传播方式最大化地再现了文学作品内容的完整性、具体性。同时,通过视觉艺术语言的塑造,使文学作品具有了可观性和直观性,其传播效果无论是在接受层面还是审美层面都取得最好的效果。第三章,在还原南宋马和之绘制、宋高宗赵构并书的《赤壁赋图》的历史语境基础上,分析了政治家借助视觉艺术品对苏轼在政治地位上的肯定,对文学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文学作品的传播都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第四章,以图像为切入点,全面分析了整幅画卷的构成元素及其卷后题跋书法及其跋书内容,旨在探讨《赤壁赋》在少数民族的传播及其传播效果。通过分析可见,虽然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和民族习惯不同,但在文化的认同上却是一致、相同的,丰富了古代文学史的内容,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新发展。第五章,采取抽丝剥茧的方式对《赤壁赋》及苏轼的形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和研究,探究了面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文学传播在树立汉文化信心、传承汉文化、发展汉文学的巨大作用。第六章,主要研究《赤壁赋》在明代的传播。通过对“赤壁”主题数据搜集和分析,梳理了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对个体和地域文化的传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总结出文学内容在以视觉形象进行传播时,最终发展成为文化符号具有了文化的象征性。第七章,清代的视觉艺术对文学传播有了新的发展,一方面对文学的传播已不拘泥于具体的文学内容;另一方面拓展了文学传播的途径,文学传播在书画衍生品中得以实现,完成了“由雅入俗”的传播。综上所述,通过对历代以《赤壁赋》为主题的视觉艺术作品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在文学传播的过程中,后世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政治策略的需要、个体审美的偏爱、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原因对文学作品的选择各有不同;在进行接受选择时人们会更多的受文学作品思想内涵和作者的人性魅力的影响;我们也应注意到通过视觉艺术进行的文学传播会产生新的文学形式和文学生态;最后我们还可见文学和视觉艺术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共同架构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和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