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稻李氏禾分布于温带至热带地区,属于禾本科、稻亚科、假稻属下的一种。假稻属种稻田常见的主要杂草有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假稻(Leersia japonica(Makino)Honda)和稻李氏禾(Leersia oryzoides(L.)Swartz.)。在延边稻区稻李氏禾分布广、发生密度大,已成为问题杂草,但目前为止对延边稻区稻李氏禾的来源、传播、遗传特性和防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李氏禾分布于温带至热带地区,属于禾本科、稻亚科、假稻属下的一种。假稻属种稻田常见的主要杂草有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假稻(Leersia japonica(Makino)Honda)和稻李氏禾(Leersia oryzoides(L.)Swartz.)。在延边稻区稻李氏禾分布广、发生密度大,已成为问题杂草,但目前为止对延边稻区稻李氏禾的来源、传播、遗传特性和防除体系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因此,本文从杂草防除学角度对其生物生态学特性、迁入来源及扩散途径、有效防除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北纬42°-45°、东经125°-132°区域稻田均发生稻李氏禾;延边地区海兰江流域、布尔哈通河流域、图们江流域、嘎呀河流域、珲春河(红旗河)流域的稻区均多发生稻李氏禾。采用I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取自湖北、江西、吉林、黑龙江的24份稻李氏禾样本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3114-1.0000,在遗传相似系数等于0.90时,上述地区稻李氏禾可分为三大类,既吉、黑两省东部稻区稻李氏禾归一大类,南方稻区江西南昌县和湖北荆州各为一类。延边稻区发生的稻李氏禾生物学、生态学主要特性表现为:稻李氏禾通过种子和根茎繁殖延续后代;种子具有强休眠性,地下根茎无休眠性;稻李氏禾种子寿命相对短,在室内干燥条件下寿命大约2年,而在土壤20 cm底层埋藏的种子寿命只有1年。稻李氏禾根茎的发芽临界温度为日均15℃,发芽所需活动积温计算为210-315℃;种子发芽临界温度为日均20℃,发芽所需活动积温计算为525-560℃。稻李氏禾的发生量与水稻产量性状相关分析结果,除了千粒重不显著以外,稻李氏禾干重与水稻株高、穗数、穗粒数、产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稻李氏禾发生量与水稻产量的相关回归方程为Y=-0.6556X+942.77,(R2=0.9396)。如果只考虑光反应过程的叶绿素荧光光合特性,稻李氏禾的光能利用效率和速率指标远低于栽培稻,在光能利用特征上竞争不过栽培稻,但稻李氏禾高密度发生往往导致水稻倒伏而减产并阻碍机械收割作业。延边稻区发生的稻李氏禾的防除技术研究表明:常规全层处理除草剂种类噁草酮、乙氧氟草醚和丙草胺当中,30%丙草胺2 L(kg)/ha药效药害综合表现好于前两者;土壤封闭除草剂以酰胺类和磺酰脲类稻田除草剂混合处理即可;如果全层和土壤封闭处理确实未能防控稻李氏禾时,推荐使用5%嘧啶肟草醚0.9 L(kg)/ha或6%三唑磺草酮3.75 L(kg)/ha茎叶处理。采取In vitro方法测定除草剂对靶标ALS活性抑制结果显示,浓度为2.5μmol/L,嘧啶肟草醚效果最好,苄嘧磺隆、双草醚、五氟磺草胺效果相近。根茎芽在本地区低温条件下完全可以安全越冬,在露根的干旱条件下比较容易干死。
其他文献
针对吉林省东部冷凉区水稻低温冷害,在单项技术基础上,对水稻种植密度、水肥控制因子分项技术进行组装集成,明确吉林省低温冷凉区水稻耐冷调控技术模式。试验于2019年在磐石市拐子炕村和龙井市延边大学农学院进行,2020年在磐石市拐子炕村进行试验,以吉林省常规水稻种植品种吉宏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技术模式对水稻全生育期分蘖、干物重积累、光合生理指标、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对不同技术模式的经济效益和农田环
目前农田栽参存在病害发生多,农药残留以及重金属残留超标的问题,农田栽参已不能满足世界市场对于人参品质的需求。土壤改良也是农田栽参尚没有解决的一大难题,适宜栽参的土地资源十分受限,且存在与粮食种植争地抢地的问题。无法达到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不利于人参产业生产现代化发展,所以需要开发出新的人参栽培模式。人参基质栽培无需选地,任何地块都可以进行人参基质栽培,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人参基质栽培设施
Myostatin(MSTN),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一员,对调节胚胎发育和成年组织稳态,骨骼肌纤维的生长与发育及能量代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MSTN不仅仅参与骨骼肌的生长发育,也参与对繁殖性能的调节。研究发现,比利时蓝牛是MSTN基因自然突变的品种,其繁殖性能下降,表现为,公畜生殖器官异常、精子质量低;母畜难产,犊牛存活力低等特点。本实验团队通过基因编辑结合体细胞核移植,成
本研究旨在建立西瓜离体再生体系,以小果型西瓜“香秀”和自交系196、198、207、224、230、269为试验材料,建立了不同外植体再生体系。研究结果如下:1、小果型西瓜子叶再生技术体系:以小果型西瓜“香秀”为试验材料,取4-5 d的子叶为外植体,诱导不定芽发生的最适培养基配比为MS+2.25 mg·L-16-BA+0.1 mg·L-1NAA,获得90.56%的诱导率;不定芽伸长生长的最适培养基
随着超导带材技术的发展,超导技术为电网中短路故障的难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电网中使用超导故障限流器SFCL(Superconducing Fault Current Limiter)时,将短路电流迅速限制到临界电流以下,产生的交流损耗小,因此,超导故障限流器的应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当电网中使用超导故障限流器时产生的交流损耗导致电力设备的整体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增加和总体积增大。因此需要对电阻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增加,人们对能源的消费也不断地增长。发展绿色能源逐渐成为长期能源战略中的一个全球共识。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所以逐渐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风力发电机风叶在运转过程中,在最上端受力最大,在最下端受力最小,循环往复,所受风力是一个周期性的激励力。当风轮发电机制作出来后,发电机工作频率区间固定,所以风轮工作频率(叶片通过频率)区间也是固定的,当它与系统的自然频率相近
药用真菌猪苓因其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受到了广大学者们的关注。本研究以采自吉林省8个不同产地的野生猪苓为试验材料,根据《中国药典》中对猪苓质量评价的规定,猪苓多糖和麦角甾醇的含量可作为评价其质量的指标,所以本文主要以猪苓多糖和麦角甾醇的含量为划分道地性适生区的主要依据,结合猪苓生长的环境因子、化学因子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初步探讨吉林省野生猪苓的道地性适生区域。通过猪苓产地菌核表面
敦化地区是吉林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连作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为保护土壤质量,本试验以延边地区9年定位试验点,玉米-大豆轮作为研究对象,大豆连作为对照,通过土壤理化性质、作物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探究玉米-大豆轮作后对土壤改善效果、大豆的生长效应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以期为敦化地区土地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结论如下:轮作可提高土壤的p H值,降低土壤的EC值。
桑黄(Sanghuangporus spp)在其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为营养因素与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桑黄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因子,其中光照是环境因素中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菌丝的长势情况、外部形态以及菌落的色泽变化等都会因光照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本研究以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菌丝为试验对象,采用冷光源光质培养箱设置红光、蓝光两种光质处理,设黑暗为对照,观测桑黄菌
本试验主要通过在牛粪堆肥过程中接种不同的枯草芽孢杆菌与酵母菌复合菌剂,研究其对堆肥效果产生的影响。将牛粪和玉米秸秆按照3:1比例混合后进行发酵,试验分为对照组(不添加任何菌剂)、处理组1(0.5%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1:1)、处理组2(0.5%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1:3),每组3个重复。经过49天的堆肥处理,每7天为一个时间段,研究堆体在接种不同菌剂的条件下,堆体的温度、p H、全磷、速效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