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我国的发展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内需等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合理有效的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缩小地区和城市间发展差距,而且可以将新型城镇化推向更深层次。虽然各省市坚持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战略,然而在建设进程中往往着力发展大城市而忽略了中小城市的发展,加剧了矛盾的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促进劳动者不断向城镇集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的规模发展,但劳动者的迁移主要受工资水平、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这类城市多为大城市,吸引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能力要强于中小城市,因此即使部分中小城市发展前景好,但由于限制也无法吸引劳动者等生产要素涌入,不利于城市的发展。过度的发展大城市加重了城市的可承载能力,交通拥堵、房价过高、环境恶化等“城市病”逐渐凸显。由于中小城市发展缓慢,无法承担疏散大城市压力的作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加剧了矛盾和社会的分化,严重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速度,因此这类发展模式并不能真正发挥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当前学者多停留于地区间工资水平差异,影响新型城镇化因素的研究,对工资水平、城市规模与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关注不足,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城市规模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城市规模的扩大能够形成集聚效应,提高劳动生产率、缩小企业地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并且发现城市规模受一些定性因素的影响;同时从整体和东中西部地区对城市规模的差异作了详细研究,发现其在东中西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分布,东部地区多为大城市,中部大城市与中等城市的数量趋于平衡,而西部地区多为中小城市。其次研究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城镇化率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居中的格局,且差距在城市间也存在;然后对工资水平与城市规模对新型城镇化模式的作用机制作了分析,认为工资和城市规模差距导致了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流动,地区和城市的在选择发展模式是也往往发展大城市,造成了城镇化水平在不同地区和城市间的不一致,同时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和成功案例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工资水平、城市规模与新型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发现工资、城市规模仍然是决定劳动者迁移的主要因素,但是在不同地区的作用有差异,城市发展水平、现代化程度和生活质量受到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在发展中须改变当前的模式,我国地区和城市间的发展不均衡和差异决定新型城镇化模式并不是统一的,而应有所差异。东中部地区发展相对较早,大城市的发展要利用工资水平和城市规模的优势,限制大城市的盲目扩张,着力解决大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并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中小城市及城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调整外商资金的使用以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西部地区发展较晚,城市综合实施和承载力相对薄弱,因此要做到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稳步发展,提升工资水平,扩大城市规模以吸引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进入,提高教育投资力度、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改善新型城镇化融资难问题。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应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合理布局城市空间,增强城市承载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镇化水平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