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者,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记忆。然而,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历经岁月的变迁,传统风貌遭到破坏,基础设施陈旧,已不适应当代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求,亟需进行更新。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空间,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实质是空间的再生产过程。从空间生产的视角出发,历史文化街区集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于一体,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为了厘清空间的生产,本文引入昆明市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透过文明街的更新过程来分析空间生产背后的基本逻辑。在文明街的空间生产过程中,权力以政府为权力机器,通过法律、政策和地方规划实现权力的规训,资本通过物质空间的生产和消费空间的缔造直接作用于空间的实践,而地方居民由于空间话语权的缺失较少参与到空间的生产中。由于权力与资本的不融合和阶层力量的不平衡影响着空间生产,导致实际的生产结果与各方主体表征的空间有所偏差。最终文明街的居住空间被剥夺,原有的社会关系破裂,街区缺乏活力。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的发展和文化记忆息息相关,必须有效保护街区的完整风貌。因此,在厘清了文明街的空间生产过程以及存在的生产困境后,提出文明街空间的再生产。其一,要正确对待街区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把空间生产的公共性和合法性摆在突出位置,保证空间权利人人享有;其二,强调文明街文化空间的塑造,关注消费空间融于文化空间的发展路径,打造“第三空间”;其三,保留地方居民的居住空间;最后,通过建立居民与建筑、历史和文化的联系,使他们的日常生活融于空间生产中,以此探究如何形成以居民为主导的空间生产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