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非圆等距型面轮廓用作型面联接件时,具有对中性好、传递扭矩大等特点,常应用于大型机械装备的传动系统中。当前,非圆等距型面轮廓加工大都采用靠模仿形法、轨迹法等加工方式,但此类方式的制造工艺复杂,需要特定的机床、轮廓成形精度低、表面质量难以保证。为了提高非圆等距型面轮廓X-C轴联动磨削的加工质量、加工效率及降低加工成本,以等距型面轮廓X-C轴联动高速磨削加工为研究对象,推导非圆等距型面轮廓高速磨削理论模
【基金项目】
: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非圆等距型面轮廓X-C轴联动高速磨削成形与表层残余应力研究”(项目编号:20A2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圆等距型面轮廓用作型面联接件时,具有对中性好、传递扭矩大等特点,常应用于大型机械装备的传动系统中。当前,非圆等距型面轮廓加工大都采用靠模仿形法、轨迹法等加工方式,但此类方式的制造工艺复杂,需要特定的机床、轮廓成形精度低、表面质量难以保证。为了提高非圆等距型面轮廓X-C轴联动磨削的加工质量、加工效率及降低加工成本,以等距型面轮廓X-C轴联动高速磨削加工为研究对象,推导非圆等距型面轮廓高速磨削理论模型,探讨其成形机理。鉴于非圆等距型面轮廓高速磨削过程中容易发生局部烧伤,表面残余拉应力大等现象,故开展非圆等距型面轮廓X-C轴联动高速磨削实验,探寻砂轮线速度、工件转速和磨削深度对磨削比能、切向磨削力、磨削温度、表面残余应力和表面粗糙度等磨削工艺指标的作用机制,以指导非圆等距型面轮廓的高精度、高效率和高品质加工。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1)以非圆等距型面轮廓X-C轴联动高速磨削加工为研究对象,根据非圆轮廓数控磨削原理,建立了非圆等距型面轮廓X-C轴联动砂轮进给理论模型,并采用轨迹拟合法进行验证。2)对基于恒线速度和基于恒磨除率下的工件转速运动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比较;分析表明恒磨除率模型更有利实现平稳磨削。同时,考虑机床系统对工件、砂轮主轴最大速度、加速度的约束,利用三次样条函数拟合插值对工件转速曲线进行调整优化,使工件、砂轮的运动控制在机床系统运行范围内。将优化后的工件转速曲线数据与恒磨除率理论转速曲线数据进行磨削对比实验,验证了优化后的工件主轴转速能够提升非圆等距型面轮廓的加工精度。3)开展非圆等距型面轮廓高速磨削实验,结合实验数据,从单颗磨粒最大未变形切屑厚度agmax角度出发,采用方差分析法对不同磨削加工参数下的磨削比能、磨削温度、表面粗糙度、磨削表面残余应力等磨削工艺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工艺参数对非圆等距型面磨削工艺指标的影响规律及显著性。最后,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出最优工艺参数组,并通过实验对最优工艺参数组进行验证。
其他文献
本文以X射线荧光分析为学科背景,立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创新性的提出了基于基本参数法(Fundamental Parameters,FP)准确模拟X射线荧光光谱(x-ray fluorescence,XRF)的算法。该算法可快速构建具有大量数据的XRF元素光谱数据库,为X射线荧光分析提供数据支撑。文章总体结构如下:(1)本文首先分析了基于谢尔曼公式计算得到元素的含量与X射线荧光理论强度的计
质粒介导的高水平替加环素耐药基因tet(X4)的广泛流行和传播对人类健康及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IncX1型质粒是tet(X4)常见的载体之一,然而,目前对于tet(X4)与IncX1型质粒的成功组合并广泛传播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由于抗性强加给细菌细胞的潜在适应性代价是影响耐药菌进化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组蛋白样核结构蛋白H-NS能够调节质粒对细菌造成的适应性代价。因此,本
雪灾作为江苏冬季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对种植业有较大影响和危害。为探究江苏雪灾分布规律及其对种植业的危害程度,利用江苏省71个国家级气象站1978-2020年逐日降雪量、最低温度、积雪深度等气象资料,分析江苏省降雪时空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DEM数据,小麦、油菜和设施农业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各县区耕地面积等社会经济资料,利用AHP-CRITIC等方法构建江苏省种植业雪灾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雪灾风险
智能功率集成电路已成为工业自动化、汽车电子、电机系统等领域的关键产品。智能高侧功率开关作为智能功率集成电路的典型应用,它不仅具备完整的电路断开器功能还可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配备特殊功能,具有功能性广、复用性高、可靠性强、可集成化等优点。本文针对智能高侧功率开关的大功率应用涉及到的相关关键技术开展了深入研究,本课题的任务是设计一款具有自举上电和100%占空比高侧驱动功能的智能高侧功率开关芯片,且拥有电流
目前,我国散货港口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本文结合污染原因,为散货港口设计一套粉尘在线监测系统,并分析其设备要求、组成与主要功能。该系统可以与绿化带、抑尘剂、筒仓堆存等粉尘污染防治技术形成高效联动,有效治理散货港口粉尘污染。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建筑业为保持经济增长、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做出了较大贡献,但还存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主要是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设计和施工较为粗放,建筑产品质量稳定性较差,施工效率较低,劳动力需求较大、劳动效率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多等方面。结合我国目前劳动力资源的逐渐减少和环保压力与日俱增的形势,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成为了各方共识。伴随着大量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和意见的出台,装配式建筑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