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慢性盆腔炎是妇科临床多发疾病,为育龄期妇女常见的生殖器官炎症,临床上是引起异位妊娠、不孕、盆腔疼痛的常见病因。近年来由于性传播疾病流行及宫内节育器应用的增多,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目前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证候分型混乱,多采用专方专药的治疗,而没有进行系统的的辨证规范化的研究,从而制约了慢性盆腔炎中医治疗的进一步研究及推广。这就要求我们采用客观的分析手段.对慢性盆腔炎的证候进行分析,进而为其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目的探讨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与临床四诊信息的相互关系,为其分类及规范化诊断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编制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四诊信息采集表,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150例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及62项四诊信息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36篇,文中所报告慢性盆腔炎2379例,涉及证型20类,病例数在前十位的证型:湿热瘀结(954例)、气滞血瘀(795例)、寒湿凝滞(274例)、肝郁脾虚(144例)、肾虚血瘀(75例)、阴虚血瘀(46例)、脾虚湿瘀(26例)、肾虚湿瘀(15例)、痰瘀交阻(13例)、气虚湿瘀(10例),其中湿热瘀结及气滞血瘀型比例最大,而瘀血内阻贯穿了慢性盆腔炎的整个发病过程。各证型均可见到的症状包括下腹痛、腰骶胀痛、下腹坠胀、带下增多、月经不调、神疲乏力等,为慢性盆腔炎的主要临床表现。2.收集临床上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50例,经专家辨证,共分10个证型:湿热瘀结型53例(35.3%)最多,其次分别是气滞血瘀型32例(21.3%),脾虚湿瘀型25例(16.7%),肾虚血瘀型12例(8%),肾虚湿瘀型8例(5.3%),气滞血瘀夹湿型7例(4.7%),寒湿凝滞型4例(2.7%),气虚血瘀型4例(2.7%),气虚湿瘀型3例(2%),肝郁脾虚血瘀型2例(1.3%)。所有证型均见瘀血内阻,其中湿热瘀结型和气滞血瘀型、脾虚湿瘀型所占比例最大。3.150例慢性盆腔炎病例经聚类分析可划分为4类,经专家讨论给予适当证型名称,按病例数由多到少依次为:湿热瘀结型(52例)、脾虚湿瘀型(38例)、气滞血瘀型(34例)、肾虚血瘀型(26例)。4.采用因子分析研究慢性盆腔炎的62项四诊信息,获取了与各症状关系较为显著的21个公因子(主成分),它们解释了总方差的70.197%,也就是说它们反映了原62个症状总信息量的70.197%。各症状(变量)对应于各公因子的得分绝对值大小则反映了该症状(变量)对各公因子的作用大小。根据62个症状对21个公因子的作用大小(即成分负荷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四类能够反映15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群体基础证型的症状群组合类别。第一类中医症状的集合符合肾虚血瘀证候,主要相关症状有:肢冷、畏寒、耳鸣、下腹冷痛、腰骶酸痛、经色暗、血块、尿清长、舌淡红。第二类中医症状集合与脾虚湿瘀证相关,主要相关症状有:带下质稀、带下白、下腹隐痛、下腹刺痛、下腹坠胀、头晕、少气懒言、神疲乏力、便溏、经色淡、齿印、裂纹、脉弱。第三类中医症状集合与气滞血瘀证相关,主要相关症状有:下腹胀痛、烦躁、乳房胀痛、口干、口苦、便干、舌淡暗、舌瘀斑瘀点、脉弦、脉数。第四类中医症状集合则与湿热瘀结证相关,主要相关症状有:带下质稠、带下黄、带下臭、带下增多、低热、身重、恶心、纳呆、尿黄、舌红、脉细。研究结论1.慢性盆腔炎的中医基础证型有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瘀证、肾虚血瘀证等,为本虚标实之证。标实主要以湿热与肝郁气滞为主,并兼有瘀血内阻,本虚则以脾肾亏虚为主;带下及月经的改变、下腹痛、舌脉均为其主要临床症状。这些证型的分布规律体现了慢性盆腔炎的基本病机。2.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可以获得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的主要临床症状及症状之间的相关程度,这对于慢性盆腔炎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及诊断规范化研究具有临床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