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899年Adolf von Baeyer和Victor Villiger首次报道了酮或环酮在过硫酸作氧化剂的条件下发生氧化重排反应生成酯或内酯以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完善,Baeyer-Villiger (B-V)反应作为极其重要的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已经在合成有机化学领域中占有了重要一席。目前关于B-V反应已有多篇综述性报道,底物范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展,反应条件也在不断改进。另外,人们还将B-V反应应用于生物化学领域的抗生素和类固醇的合成、农业化学领域的信息素的合成以及聚合酶单体的合成等诸多方面。但是反应主要集中在脂肪酮以及α,β饱和酮类化合物,而α位有吸电子基的α,β不饱和酰胺类化合物的相关B-V反应仍鲜有报道。近几年来,我们研究小组从简单、易得的乙酰芳胺类化合物出发,通过简单反应引入如环丙基、腈乙基以及炔基等,在路易斯酸、布朗斯特酸以及过渡金属参与下,巧妙利用多米诺反应,发展、构建了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多种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学,其中包括呋喃并喹啉类生物碱衍生物的合成,亚胺内酯,二氢化喹啉酮和内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天然产物Martinelline的分子骨架构建等。本论文仍然基于乙酰乙酰芳胺类化合物为研究的切入点,利用活泼亚甲基与醛的克脑文盖尔缩合反应生成α-羰基—α,β-不饱和酰胺,进而对这种鲜见的α位有吸电子基的α,β不饱和酰胺类化合物在过氧化物存在下的B-V氧化重排成酯反应进行了研究,合成了系列α-乙酰氧基—α,β-伊不饱和酰胺类化合物,拓展了B-V反应的底物范围。另外,这类氧化产物是一类α具有供电子基团的α,β-不饱和酰胺类化合物,由于该类化合物中同时含有乙酰氧基和碳碳双键,使得其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例如可以与另一分子共轭烯烃或1,3偶极子发生环加成反应构建多种结构更加复杂的有机杂环化合物,因此其在有机合成领域中的进一步应用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本论文设计并成功实现了将该类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转化成γ-内酰胺类化合物,还初步探讨了反应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