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 AM)患者的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组织中E-钙粘附蛋白(E-cadherin)、瘦素(Leptin)、瘦素受体(ob-R)及新生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水平,探讨AM与上述因子的相关性和在AM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从而对AM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以期在改善治疗效果和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寻求新思路。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6月在山东省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山东省新泰市良庄矿医院行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或经阴道手术治疗的,并经病理诊断为AM的患者30例为腺肌病组,其中在位内膜增生期12例,分泌期18例,异位内膜组织增生期14例,分泌期16例;同期因盆腔疼痛来院治疗经腹腔镜和病理证实为盆腔静脉淤血的无内膜病变的育龄妇女36例为对照组,其中增生期20例,分泌期1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及腺肌病组中的异位内膜组织,采用S-P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E-cadherin、Leptin、ob-R的表达率及MVD的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中的方差分析、t检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标准。结果1.在腺肌病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内膜组织中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6.67%、76.67%、97.22%。各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E-cadherin在腺肌病组的在位内膜中表达显著下降(p<0.05),在异位内膜中极显著下降(p<0.01)。各组内在分泌期与增生期表达无差异(P>0.05)。2.在腺肌病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内膜组织中Lept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3%、80.00%、55.56%。与对照组相比,leptin在腺肌病组的在位内膜中表达显著增强(p<0.05),在异位内膜中极显著增强(p<0.01)。腺肌病组两分期之间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正常内膜组织的表达中,分泌期的表达明显高于增生期(p<0.05)。3.在腺肌病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内膜组织中ob-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0%、76.67%、50.00%。与对照组相比,ob-R在腺肌病组的在位内膜中表达显著升高(p<0.05),在异位内膜中极显著升高(p<0.01)。腺肌病组两分期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正常内膜组织的表达中,分泌期的表达明显高于增殖期(p<0.05)。4.在腺肌病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内膜组织中MVD的表达率分别为47.82±17.15、39.65±14.19、32.32±10.59。在位内膜与正常内膜之间和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之间MVD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异位内膜与正常内膜MVD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三组间增生期与分泌期有显著差异,分泌期高于增生期(p<0.05)。5. E-cadherin在AM患者的在、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减少,与leptin、ob-R和MVD的表达呈负相关,leptin、ob-R和MVD在AM患者中存在高表达并且三者呈正相关。结论1.E-cadherin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有关,且在位内膜可能通过其粘附性的降低而“异位”到肌层导致AM的发生。E-cadherin可能具有抑制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的作用,并与其侵袭及预后相关。2. E-cadherin的表达与leptin、ob-R呈负相关,说明leptin及其ob-R的表达和E-cadherin的表达可能有相互拮抗的作用,leptin及其ob-R可通过下调E-cadherin的表达促进子宫腺肌病的发生。3.leptin、ob-R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提示leptin及其ob-R可能具有促血管生成的作用,为侵入子宫肌层的异位内膜创造了生存条件,促进了新血管的生成从而参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4.MVD在正常内膜、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组织中表达呈上调,且异位内膜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内膜(p<0.01),提示MVD表达的升高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