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进程,大熊猫适宜栖息地不断减少而且破碎化成一个个孤立的斑块。野生大熊猫的生存和繁殖面临严峻形势。虽然已经存在了多个大熊猫保护区但仍有适宜栖息地未受到保护。而且保护区之间是孤立的没有建立有效的迁徙廊道。评价大熊猫栖息地的质量,寻找潜在廊道,及时调整保护区边界可以更好的保护大熊猫。本文以岷山山系平武、九寨沟、文县、松潘、北川、茂县、青川7个县的行政区域为研究区域。首先,本文选取了竹子种类、植被类型、海拔、道路、坡度、坡向、居民点七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将研究区的栖息地质量分成了5级。然后,利用栖息地质量作为成本,利用GIS距离分析研究了研究区内的潜在廊道。研究发现:(1)一、二、三级的栖息地面积共21066平方公里,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8.65%。总体上,研究区内栖息地质量较高。但黄龙、东阳沟两个保护区中高质量栖息地面积占比都不到40%,保护程度低,需调整边界。在九寨沟和文县的北部地区及茂县的南部地区还有大片高质量的栖息地尚未建立自然保护区。(2)确定了研究区内的8个源斑块。在8个源斑块之间存在8条潜在廊道。廊道位于现有保护区边界范围外,建议加大廊道区域的保护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