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血浆PPAR β/δ的影响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经穴治疗组(25例)和非经穴针刺对照组(25例),并连续入选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入组后经穴治疗组以本神、率谷、风池、百会、神庭为主穴,以1.5寸毫针针刺得气,平补平泻,隔日针刺一次,每周针刺3次,每次留针30min,共观察4周,随访3个月。非经穴针刺对照组以假穴1(在三角肌前缘内侧臂,三角肌、肱二头肌的连接处)、假穴2(肘尖和腋窝连线的中点)、假穴3(肱骨内上髁和手腕尺侧(腕横纹尺侧端)连线的中点)、假穴4(胫骨的边缘,足三里(ST36)横开1至2厘米)为对照,以1.5寸毫针针刺上述假穴0.8-1.2寸,平补平泻,刺激量同治疗组。隔日针刺一次,每周针刺3次,每次留针30min,共观察4周。基线期使用头痛日记回顾过去1个月的头痛情况,包括头痛发作天数、头痛强度等内容,采集患者针灸治疗前血浆PPARβ/δ、IL-6浓度。使用头痛日记记录针刺一个月期间的头痛发作情况。针刺治疗一个月后,采集偏头痛患者血浆PPAR β/δ、IL-6浓度并进行评价。结果:本实验经穴治疗组25人,对照组45人,分为非经穴针刺对照组25人,空白对照组20人,平均年龄分别为37.65岁、38.06岁、37.54岁,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比例基本为男:女1:4,符合偏头痛患者性别比例。经穴治疗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经穴治疗组疼痛评分平均为8.16±0.75,非经穴针刺对照组疼痛评分平均为8,08±0.70,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针刺治疗12次后,经穴治疗组组VAS疼痛评分3.92,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与非经穴针刺对照组针刺干预后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非经穴针刺对照组针刺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VAS疼痛评分6.36,较干预前略有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经穴治疗组PPAR β/δ浓度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非经穴针刺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经过针刺治疗12次后,经穴治疗组PPARβ/δ浓度升高,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非经穴针刺干预后,非经穴针刺对照组PPARβ/δ浓度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治疗前,经穴治疗组IL-6浓度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非经穴针刺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经过针刺治疗12次后,经穴治疗组IL-6浓度明显降低,且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经过非经穴针刺干预后,非经穴针刺对照组IL-6水平无明显下降。结论:(1)本研究中,与非经穴针刺对照组比较,经穴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偏头痛疼痛。(2)经穴针刺治疗偏头痛可能是通过提高PPAR β/δ的表达水平,从而降低IL-6的水平以达到缓解偏头痛疼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