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血浆PPARβ/δ的影响机制研究初探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t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血浆PPAR β/δ的影响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经穴治疗组(25例)和非经穴针刺对照组(25例),并连续入选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入组后经穴治疗组以本神、率谷、风池、百会、神庭为主穴,以1.5寸毫针针刺得气,平补平泻,隔日针刺一次,每周针刺3次,每次留针30min,共观察4周,随访3个月。非经穴针刺对照组以假穴1(在三角肌前缘内侧臂,三角肌、肱二头肌的连接处)、假穴2(肘尖和腋窝连线的中点)、假穴3(肱骨内上髁和手腕尺侧(腕横纹尺侧端)连线的中点)、假穴4(胫骨的边缘,足三里(ST36)横开1至2厘米)为对照,以1.5寸毫针针刺上述假穴0.8-1.2寸,平补平泻,刺激量同治疗组。隔日针刺一次,每周针刺3次,每次留针30min,共观察4周。基线期使用头痛日记回顾过去1个月的头痛情况,包括头痛发作天数、头痛强度等内容,采集患者针灸治疗前血浆PPARβ/δ、IL-6浓度。使用头痛日记记录针刺一个月期间的头痛发作情况。针刺治疗一个月后,采集偏头痛患者血浆PPAR β/δ、IL-6浓度并进行评价。结果:本实验经穴治疗组25人,对照组45人,分为非经穴针刺对照组25人,空白对照组20人,平均年龄分别为37.65岁、38.06岁、37.54岁,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比例基本为男:女1:4,符合偏头痛患者性别比例。经穴治疗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经穴治疗组疼痛评分平均为8.16±0.75,非经穴针刺对照组疼痛评分平均为8,08±0.70,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针刺治疗12次后,经穴治疗组组VAS疼痛评分3.92,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与非经穴针刺对照组针刺干预后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非经穴针刺对照组针刺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VAS疼痛评分6.36,较干预前略有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经穴治疗组PPAR β/δ浓度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非经穴针刺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经过针刺治疗12次后,经穴治疗组PPARβ/δ浓度升高,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非经穴针刺干预后,非经穴针刺对照组PPARβ/δ浓度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治疗前,经穴治疗组IL-6浓度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非经穴针刺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经过针刺治疗12次后,经穴治疗组IL-6浓度明显降低,且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经过非经穴针刺干预后,非经穴针刺对照组IL-6水平无明显下降。结论:(1)本研究中,与非经穴针刺对照组比较,经穴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偏头痛疼痛。(2)经穴针刺治疗偏头痛可能是通过提高PPAR β/δ的表达水平,从而降低IL-6的水平以达到缓解偏头痛疼痛的作用。
其他文献
肝脏穿刺活检对于病毒性肝炎的分级分期、各类肝脏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疾病的预后推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我科对肝脏穿刺活检组织常规开展6种特殊染色.本文通过对6种特殊染色的染色方法、染色步骤、染色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肝脏穿刺活检组织中应用的辅助诊断价值.
系统性评价目的:运用循证医学系统综述方法评价中医药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为进一步研究中药复方健脾清化汤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提供支持。方法:以建库至2018年为检索年限,检索CBM、CNKI、VIP、万方、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数据库,收集中药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2位研究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提取数据,运用改良Jada
背景与目的医患沟通(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被定义为医患之间通过言语和非言语交流来分享信息、意义和感受的过程。医患沟通是临床诊疗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中医临床实践的医患沟通中提高效率以及提升患者满意度和信心,从而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达成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质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总结出世界范围内补充替代医学领域中尤其是中医领域医患沟通研究的组成要素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