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末,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市开始兴起,在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近代建筑多元化的城市风貌。在西方建筑群体占据城市主要区段、位置的背景下,道外区产生出一批中西传统文化两元交融合璧的建筑,被称为“中华巴洛克”式建筑,“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的产生反映了中国工匠对外来新体系建筑“本土化”的重要尝试。 建筑的女儿墙是建筑装饰的重点之一,女儿墙的装饰具有形象美、形式美的视觉特征,遵循艺术形式美的重要法则。女儿墙的装饰还具有意蕴美,工艺美,表现出一种文化的存在方式。女儿墙的装饰风格特征不仅覆盖着人们的精神理想,而且传达和表述一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能够体现鲜明的民族文化的审美特征。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外建筑女儿墙的演进及类型风格变化。以哈尔滨近代建筑生成环境为切入点,对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女儿墙的装饰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了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女儿墙的风格特征,剖析了其装饰形态构成,分别从形态要素、组合方式、空间体型、材料性质与建筑整体协调方面进行了阐述,充分展示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女儿墙整体结构和空间形式视觉美的多姿多彩及其艺术传达手段。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女儿墙细部装饰的艺术性格特点,运用设计艺术学、美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剖析“中华巴洛克”建筑女儿墙细部装饰的行为意义,透过其所反映的心理、情感等因素探索在多元文化汇聚的系统中,文化传承与包容,互动与交流,吸纳与传播双向互动有机整合的文化交融概念。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巴洛克”建筑是通商口岸和殖民地城市较为盛行的一种风格,除了西方文化强力渗透的外部因素外,巴洛克建筑固有的属性也起到重要作用。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在与之相类的同时仍具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民俗建筑归类和中国民间工匠即兴创作的建筑定位上。文章通过对其女儿墙的全面分析,揭示出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环境下,由特定人物创作的中西建筑交融的一个建筑类型,所凝聚的重要历史价值及丰富的审美价值,对未来哈尔滨城市建筑和建筑装饰的发展应是一个宝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