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而小麦赤霉病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目前生产上未发现抗病品种,而且小麦赤霉病已对我国常用杀菌剂多菌灵产生了抗药性,咯菌腈、戊唑醇等药剂的防效也开始减弱。针对国家农业部提出的农药“减量增效”目标,本文研究了咯菌腈、多菌灵及戊唑醇三种杀菌剂对禾谷镰孢菌形态毒理学;从河南省各地区健康小麦穗部分离内生真菌,筛选出对禾谷镰孢菌有抑制效果的内生真菌;最后将筛选到的内生真菌发酵液与杀菌剂进行复配,测定对禾谷镰孢菌的防治效果,以期达到减少农药使用量并提高农药防治效果的目的。主要结果如下:(1)三种杀菌剂均能有效抑制禾谷镰孢菌的菌丝生长、产孢、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相比之下,咯菌腈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最好,戊唑醇防治效果次之,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弱。(2)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健康小麦穗部的麦粒、外稃、颖壳及轴节四个部位分离到95株内生真菌,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到17株对禾谷镰孢菌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真菌,编号分别为ML-3、WF-16、WF-17、WF-19、YK-14、YK-15、YK-16、YK-18、YK-20、ZJ-7、ZJ-13、ZJ-14、ZJ-15、ZJ-16、ZKTK-11、ZKTK-13、ZKTK-17。(3)根据《中国真菌志》青霉卷和曲霉卷进行形态学鉴定,其中ZKTK-17鉴定为棒曲霉;ML-3、WF-16、YK-20鉴定为草酸青霉;ZJ-7、ZJ-13、ZJ-14、ZJ-16和ZJ-15鉴定为橘青霉;WF-19、YK-14、YK-15、YK-16和YK-18鉴定为顶青霉;WF-17、ZKTK-11和ZKTK-13鉴定为扩展青霉。(4)测定17株内生真菌发酵产物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菌丝生长的EC50值范围为0.1218-27.3562μg/mL。大部分菌株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达到90%以上。(5)测定内生真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其中对咯菌腈最不敏感的内生真菌为WF-16和ZKTK-17。多菌灵对内生真菌的抑制作用大于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作用,抑制内生真菌芽管伸长并造成芽管畸形,因此多菌灵与内生真菌联合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应用价值较低。对戊唑醇最不敏感的内生真菌为WF-16和WF-17。对氰烯菌酯最不敏感的内生真菌为ML-3和WF-17。(6)将杀菌剂与内生真菌发酵液进行混配,得到联合防治效果较好的配比。其中氰烯菌酯与ML-3发酵液以6:4配比混合后的相加作用最明显,毒性比率达到1.25;戊唑醇与WF-16发酵液以2:8混配时毒性比率为1.21,相加作用次之。本试验研究了杀菌剂对禾谷镰孢菌的形态毒理学,筛选到了对禾谷镰孢菌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真菌,并进行了发酵液与杀菌剂联合对禾谷镰孢菌的室内抑制作用研究,试验结果达到了减少农药使用量的目的,开拓了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的新思路,为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打下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