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脉造影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广泛应用,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虽然冠脉分入可以即刻开通狭窄或闭塞的血管,但只是针对局部病变,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以及体内糖脂代谢紊乱的状态依然存在,且裸支架植入术后半年内再狭窄率约为20%,即使改进的药物支架植入术后半年再狭窄率也有10%,这些问题均给中医药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医以其“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独特优势,善于通过调节整体而改善局部病变,参考不同体质,针对不同证型,辨证施治,冠心病介入术前后中医证型演变规律的研究可以为冠心病的中医防治提供更为充足的依据。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前后中医证型的分布及演变规律,了解介入治疗对中医证型的影响。方法:(1)以2010年7月—2011年1月在东方医院和垂杨柳医院心内科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并接受经皮冠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资料完整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2)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于入院后第一天及冠脉介入术后一周、一月分别完成病史和中医症状、体征的采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l7.0统计学软件,两组计数资料的构成比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1)证型分布:介入术前的证型分布依次为:血瘀证53例(88.3%)、气虚证47例(78.3%)、痰浊证38例(63.3%)、阳虚证19例(31.7%)、阴虚证10例(16.7%)和气滞证9例(15%)。介入术后一周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血瘀证47例(78.3%)、气虚证43例(71.7%)、痰浊证37例(61.7%)、阳虚证15例(25%)、阴虚证11例(18.3%)、气滞证5例(8.3%)。介入术后一月中医证候分布依次为:痰浊证39例(65%)、气虚证29例(50%)、血瘀证22例(38%)、阴虚证18例(30%)、阳虚证9例(15%)、气滞证3例(5.2%)。(2)介入前后证型比较:与介入术前相比,冠心病介入后一周时,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阳虚证、气滞证例数均有所降低,阴虚证例数有所升高,但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与介入术后一周相比,冠心病患者介入后一月时,气虚证、血瘀证、气滞证、阳虚证继续降低,其中,气虚证及血瘀证降低较为明显(P<0.01)。而痰浊证及阴虚证有所升高(P>0.05)。阳虚证术后一月较术后一周减少不明显,但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少(P<0.05)。(3)证候组合:60例患者中,介入术前与介入术后一周中医证候组合以三证组合最多(分别为53.3%和51.7%),其中又以气虚血瘀痰浊证居多(分别为43.8%和54.8%),介入术后一月以两证组合最多(占62.1%),其中以气虚痰浊证最多(占44.4%)结论:冠心病介入后一周中医证型演变不明显,“气虚血瘀痰浊”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证候,介入后一月,随着血瘀证的改善,痰浊证成为最主要的实证,“气虚痰浊”成为术后一月主要证候,总体来看,气虚证贯穿始终,而介入治疗可以改善患者“气虚血瘀及阳虚”的状态,这种改善于术后一月逐渐体现,这为冠心病介入后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