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剧的形成与发展——从朱万明和他的同乐社谈起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long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曲剧又名“高台曲”,是在河南曲子和民间歌舞“踩高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并逐步成长为河南的三大剧种之一。   河南曲剧是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临汝县农民‘同乐社’搬上舞台,发展为戏曲剧种的。1926年5月18同,河南曲剧诞生在古老文明、人杰地灵的河南省平顶山汝州市。由此可见,“同乐社”就是河南曲剧的创始团队,由汝州当地喜爱戏曲的农民自发组成,最初它是以义结社。它的唱腔溶铸着平民的情感,它实际是来自于民间一种平民的艺术。因此汝州人热曲子、爱曲子,走到哪里把曲子带到哪里,连国民党部队的汝州籍军人也迷上了曲剧,在军务倥偬中不忘哼曲子的现象便不足为奇了。   汝州市杨楼乡郑铁炉村人——朱万明就是当时“同乐社”的顶梁柱,生于1891年,卒于1958年,是河南曲剧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自幼爱拉爱唱,尤其酷爱曲剧。朱万明1926年带“同乐社”到登封县颍阳集李洼村演出时,首开去跷腿演出的先河,这在曲剧演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他还从从民间音乐中广泛吸收营养,大大丰富了曲剧的曲牌,先后成功创制、改造了《小汉江》、《扬调》、《过街俏》、《银扭丝》等曲牌,增强了曲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值得提出的是朱对乐器的改造,还为唱武场戏创造了条件。   本文在对曲剧诞生地汝州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南曲剧的主要创始人朱万明的艺术生涯的追溯及考证和曲剧的创始团队“同乐社”的创立、发展与衰落的调查,说明了河南曲剧的坐班清唱演变为如今成熟的曲剧的几个阶段,阐述了曲剧在发展壮大时期、封杀时期、复兴时期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状况,同时对河南曲剧的发展现状做了详细叙述。此外,对于河南曲剧衰落的原因,笔者从剧本、剧目方面,创作者及表演者方面,观众方面做了相关分析。   论文的写作建立在扎实的田野基础上,经过实地考察和仔细分析,力求客观细致的描述在不同历史阶段曲剧的传承与发展,并从民族音乐学和人类学等学科角度对这些文化现象进行归纳和阐释。   本文立足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运用音乐是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理论,从文化形态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发展趋势,详细全面分析曲剧的发展历程。论文结合蒂姆斯赖斯的“历史构成——社会维持——个体的创造和经验”模式,针对朱万明从艺经历和“同乐社”盛衰原因,结合当下党和政府的政策倾向即提出要促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提出了曲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同时也对曲剧的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初探。
其他文献
期刊
龚贤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一位的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一生是坎坷的、悲凉的、扑朔迷离的,其独特的画风与独立特行的性格堪称划时代之楷模。如果在学习、研究龚贤的绘画风格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