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作为最基本的感性活动,内蕴人的存在结构中自然和精神两个要素。马克思哲学的劳动范畴,一方面从人与自然的区别中,认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或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因而,劳动对人来说具有内在性;另一方面从人与自然的联系中,揭示了劳动的外在性,即个人以劳动为谋生的手段,并不把劳动活动本身视为自己的目的或本质,因而劳动又外在于个人,这就是外化劳动的含义,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劳动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统一,即劳动二维结构,显示了劳动自身的矛盾性,是马克思哲学劳动范畴的基本内涵。劳动范畴是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构架,在马克思哲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基于劳动二维结构的生成过程或劳动自身的矛盾运动,马克思哲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辩证法:劳动内在性与外在性以分工等为中介,在相互作用中展开,一方面,劳动内在性采取了生产力的形式,经由区域、民族的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展为具有全面能力体系的人类生产力,是彰显人类自由的境域;另一方面,劳动外在性或外化劳动,采取了生产关系的形式,经由交换、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成异化劳动和资本,在此基础上形成其它社会关系,并使个人能力片面发展,处于物化的生存方式中,失去超越性或自由;这即是人类世界的二重化。这一过程,既是作为劳动内在性表现形式的生产力在其发展中,不断扬弃劳动外在性或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同时也是扬弃“人的依赖关系”而形成“物的依赖关系”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生产力使物质财富充分涌流,为扬弃“物的依赖关系”,绽露自由王国的地平提供了物质条件。消除私有制,就能够使大量的剩余劳动或物质财富转化为自由时间,在自由时间中,人以发展自身的能力为目的的劳动和交往,一方面使个人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消除了为谋生而劳动的目的,从而解构着劳动二维结构,逐渐弥合被二重化的人类世界,不断扬弃“物的依赖关系”而使人形成自由个性。也就是说,随着劳动活动本身渐次成为第一需要,人就不断超越自身内在自然的给定性而达到自由的境界。哲学是对人类自由精神的自觉,自笛卡尔以来,近代西方哲学在主─客结构中,把人的自由置于无限度地支配外部自然的基础上。黑格尔哲学试图弥合主客的分裂,但这种弥合仅呈现于理念世界中。马克思哲学以劳动范畴为核心,不仅使哲学的“阿基米德点”转移到劳动这种感性活动中,而且将对自由的追寻建立在凭借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使人超越自身内在自然的基点上,通过劳动的弥合来解构传统形而上学内蕴的主─客结构。从而,根本上扭转了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为消除技术理性的负面影响,缓解当代世界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不断激化的矛盾指明了现实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