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抗凝治疗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kl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全身抗凝(Anticoagulation,AC)治疗能否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预后及其安全性,并通过亚组分析,以发现能从抗凝治疗获益的最佳人群。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收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个分院区的COVID-19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筛选其中使用AC治疗的患者作为AC治疗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配对未使用AC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AC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死亡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采用基于临床先验知识的人为分型和基于无监督学习聚类分析的机器分型进行亚组分析,以发现最能受益于AC治疗的人群亚表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 2272名COVID-19确诊患者。倾向性评分匹配了 165名AC治疗至少7天的AC组患者和393名对照组患者。在匹配队列中,AC治疗与较低的住院死亡风险显著相关(校正风险比=0.531,95%可信区间0.301-0.935,P<0.001);也与较高的临床相关非大出血风险显著相关,但与大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无关。人为分型的亚组分析提示,入院时重型、轻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和D-二聚体≥0.5μg/mL的患者使用AC治疗与更低的死亡风险相关;住院期间危重型和严重ARDS患者更可能获益于AC治疗。无监督学习聚类了 4个亚表型,亚型1年轻且病情轻,亚型2年老、基础病多但病情较轻,两型都不能获益于AC治疗。亚型3和亚型4是危重症病例,亚型3的患者以快速进展的呼吸衰竭和重度ARDS为特点,能够获益于AC治疗;亚型4的患者以多器官功能障碍和高炎症状态为特征,不能获益于AC治疗。结论:AC治疗与较低的住院死亡风险显著相关,尤其是在病重患者中,而以多器官功能障碍和高炎症反应状态为特征的患者可能无法获益于AC治疗。目的:了解COVID-19确诊患者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探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预后的关系。旨在了解临床用药习惯,探究合理用药指征。方法:收集在2020年1月到3月期间收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个分院区的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引入个人抗菌药物使用强度(Personal antibiotics use density,PAUD)的概念,评估抗生素使用与住院死亡之间的关系。筛选未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被分为无抗菌药物组,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进一步根据PAUD三分位数被分为低PAUD、中等PAUD和高PAUD组。结果:在2253例COVID-19确诊病例中,1412名(62.67%)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物,841例(37.33%)在住院期间未接受抗生素治疗。总体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5.79%,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10%。抗菌药物的总用药强度为40.39。低、中、高PAUD组分别纳入475例、467例和470例患者。住院死亡率从低PAUD组到高PAUD组依次升高;无抗菌药物天数百分比从低PAUD组到高PAUD组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AUD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风险比=1.776,95%可信区间1.408-2.240,P<0.001)。无抗菌药物天数及其百分比则是住院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本中心早期COVID-19患者接受抗菌治疗比例高且强度稍大,而微生物送检率较低。PAUD增加与COVID-19患者较高的住院死亡率显著相关,无抗菌药物天数及其百分比是住院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临床医生应严格遵循用药指征,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加强病原学监测,避免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
其他文献
<正>在2021年的中国航展上,解放军第一款专业电子战飞机歼-16D首次公开亮相。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歼-16D浑身带“刺”,外形有些另类。它的本领也不一般,拳打隐形战机,脚踢防空雷达,样样不在话下。今天,就让丁满带你近距离认识一下这位神秘的新战鹰!“信号切割机”这些“尖刺”名曰刀状天线,矗立在机身和电子吊舱之上,是用来接收和发送信号的。歼-16D能一口气携带6个电子吊舱,可以尽情施展电子战能力。
期刊
目的:多项研究显示在炎症发生时,细胞内产生错误折叠蛋白,内质网应激发生,肌醇需要酶1α(Inositol-requiring enzyme 1,IRE1α)介导的经典通路在消除内质网应激和炎症免疫中起重要作用,IRE1α基因的缺失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内质网应激以及炎症反应。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Shh)通路被证明在炎症中发挥重要抗炎作用并积极参与炎症后机体的稳态维持,组织修复。通过探
学位
目的:FGFR信号通路异常在中国人群结直肠癌中的比例接近30%,FGFR信号通路异常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不良相关,课题组前期初步分析发现PAI-1表达可能与FGFR信号通路相关。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索FGF/FGFR2信号通路对结肠癌PAI-1表达的调控机制,并探索PAI-1对结肠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1)通过TCGA和GEO数据库(GSE164191)获取结直肠癌患者表达谱数据及对应临床
学位
目的:在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T细胞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目前对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机制还有许多未知之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可有效诱导细胞凋亡,目前已报道TRAIL+星形胶质细胞可有效诱导T细胞凋
学位
目的:通过构建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结扎手术模型,探究海马神经炎症、HMGB1/RAGE/NF-κB信号通路及自噬参与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预处理对大鼠术后认知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本实验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探讨海马神经炎症和HMGB1/RAGE/NF-κB信号通路参与Dex预处理对术后认知功能的作用及机制。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手术组、手术+Dex
学位
目的尽管在过去十几年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的出现开启了肺癌治疗的新纪元,但约12个月的治疗期后,患者不可避免地对EGFR-TKIs产生耐药。EGFR-TKIs耐药的机制复杂,一直以来困扰着医患双方。于此,本文在体内和体外探索了 c-Fos在肺癌吉非替尼耐药中的作用,以及c-Fos影响吉非替尼敏感性的机制。方法(1)通过qRT-PCR及Western blot实验
学位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当前护理人员结构授权、决策参与及组织承诺三者间的关系,并探讨实际决策参与是否在护理人员结构授权与组织承诺之间起中介作用,基于调查结果提出提升护理人员组织承诺感的建议,进而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及留职率,构建更健康的护理执业环境。方法:采用文献回顾、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文化调试等方法形成《护理人员结构授权、决策参与及组织承诺调查问卷》,并通过在湖北省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采用便利抽
学位
目的(1)明晰产后父母安全感概念内涵,促使安全感概念在产后阶段的正确应用。(2)汉化英文版产后父母安全感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判断中文版量表能否运用于临床和相关研究。(3)探究产后父母安全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产后父母安全感水平提供理论指导。方法(1)采用Walker和Avant概念分析模型明确产后父母安全感概念及内涵。(2)依据Brislin翻译模型,汉化英文版产后父母安全感量表。(3)采用
学位
目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最常见的恶性原发性脑肿瘤,然而目前的GBM治疗方法未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存现状。IKIP是人类近期发现的一个新分子,能够通过与IKKγ竞争性的结合IKKα/β抑制IκB激酶复合体的形成,负向调控下游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既往有研究显示,NF-κB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KIP是否参与了癌症的发展进程尚无报道。本研究期望
学位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汉化修订版跌倒恐惧调查问卷(Fear of Falling Questionnaire–Revised,FFQ-R),分析住院老年患者跌倒恐惧(Fear of Falling,FOF)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FOF在住院老年患者中的相关理论内容,为临床医务人员准确评估跌倒恐惧心理和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方法:1.引进FFQ-R,通过翻译、回译等一系列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