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uo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设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和2003年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在文化研究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以往颇感陌生的概念已成为社会认知度和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汇。我国自从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相继出台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延续民族的灵魂血脉。一股“申遗”和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全国涌动。2004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被列为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成为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唯一进入该保护工程综合试点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这说明湘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同时也说明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抢救和保护。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是境内两大主体民族。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土著文化、巴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和沉积带,因此,湘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一部厚重的史书,也是一座神秘的民族文化遗产宝库。千百年来,由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这里的文化生态系统相对而言还没有遭到大的破坏,许多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还较为完整的保存着,勤劳智慧的各民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提炼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世代相传,质朴善良的土家族苗族人民还在顽强地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湘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特色鲜明。本研究在参考国际国内相关文件文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标准和学术界的各种分类方法,结合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口头文化遗产、表演艺术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遗产、饮食文化遗产、医药文化遗产、传统体育竞技与民间绝技文化遗产七大类。这些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湘西各民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主流文化、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以及作为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载体的土家族苗族语言的日趋濒危,使得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环境正在不断恶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同时面临着严重的困境。为此,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本文指出了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如地方政府的重申报轻保护、传承人断代、缺乏整体性保护等各种问题,提出了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坚持本真、整体、活态、可持续、以人为本等重要原则,提出了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人的保护、培养是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香火不断的根本所在。同时,还针对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存在过度开发、急功近利等问题,提出了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基本模式和对策。这将会对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指导,同时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个案例和范式。
其他文献
地方名人文化有其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挖掘和建设地方名人文化,汲取地方名人高尚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实现其价值和功能,发挥其文化育人的作用,从而加强
地方政府作为决策者和管理者,在地方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决定性之作用,正因为处于各项地方工作与活动的主导地位,其职业水平的高地与责任意识的强弱,通常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的可持续
在罗马法上,给付人的给付具有污辱性时,虽无法律上原因即符合不当得利的成立要件,法院也否认其诉权。任何人意图为一项不法行为之完成而为给付,都无权请求返还给付之物。其基本法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与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安正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更是离不开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建设国际
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必然带来越来越频繁的人员流动,移民问题也即成为全球化的内生性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移民问题的出现,一方面考验着这些国家与地区对公共
人类社会经过数次工业革命以及科技革命的洗礼,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人类文明也因此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长期以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