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共包括三大部分,每部分都通过建立SAP大鼠模型进行研究。第一部分观察SAP大鼠小肠毛细血管渗漏现象;第二部分探索SAP大鼠小肠毛细血管渗漏的机制;第三部分采用BMSCs进行治疗,观察BMSCs对SAP大鼠小肠毛细血管渗漏的治疗效果、研究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寻找如何阻止SAP患者小肠毛细血管渗漏的方法提供动物实验依据。第一部分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小肠的毛细血管渗漏目的:观察SAP大鼠小肠毛细血管渗漏现象,研究SAP大鼠小肠毛细血管渗漏的大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及其与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通过建立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采用硝酸镧电镜示踪、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白蛋白等方法观察SAP时肠道毛细血管渗漏现象,肠组织伊文氏蓝含量测定判定SAP肠道毛细血管渗漏的大小,检测血清及腹水的生化指标,胰腺及小肠的病理评分。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各时间点SAP大鼠血清白蛋白降低、淀粉酶升高、腹水量、腹水白蛋白增多、胰腺及小肠病理评分增加(p<0.001),从6h至24h SAP大鼠血清白蛋白逐渐降低、腹水量、腹水白蛋白逐渐增多、胰腺及小肠病理评分逐渐升高(p<0.05)。SAP模型6h、12h、24h组小肠组织依文思蓝含量分别为13.40±3.06ng/mg、21.88±3.75ng/mg及39.46±4.67ng/mg明显高于假手术组5.07±1.49ng/mg、5.62±2.46ng/mg及4.90±1.76ng/mg(p<0.001),从6h至24h小肠组织依文思蓝含量逐渐升高(p<0.05)。小肠毛细血管渗漏大小与小肠病理评分(r=0.93P0.001)、胰腺病理评分(r=0.85P0.001)、腹水量(r=0.78P0.001)及腹水白蛋白(r=0.58P0.001)的变化呈正相关,与血清白蛋白间的变化呈负相关(r=-0.81P0.001)。结论:SAP时大鼠肠道毛细血管发生了渗漏,血清白蛋白降低,腹水量升高,腹水白蛋白含量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SAP小肠毛细血管渗漏越严重;SAP时大鼠小肠毛细血管渗漏的大小,决定了SAP小肠的病理变化程度,小肠毛细血管渗漏越明显,小肠病理变化就越明显;同时SAP大鼠胰腺的病变程度又影响了小肠的毛细血管渗漏大小,胰腺病理变化越明显,小肠毛细血管渗漏越严重。第二部分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小肠毛细血管渗漏机制探讨目的:探索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小肠毛细血管渗漏机制。方法:通过建立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ting方法测定大鼠小肠组织VASP、MMP-9基因与蛋白的改变,电镜下观察小肠毛细血管内皮的改变,探索重症急性胰腺炎小肠毛细血管内皮屏障改变的可能因素,及毛细血管内皮屏障改变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小肠毛细血管渗漏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6h,12h及24h组SAP大鼠小肠组织VASP、MMP-9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毛细血管渗漏也相应增加(P<0.05)。相比12小时组,24小时组SAP大鼠小肠毛细血管渗漏增加,但VASP、MMP-9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却是降低的(P<0.05)。免疫组化显示12小时组小肠组织VASP、MMP-9表达最强。电镜下观察各组小肠毛细血管基底膜见肿胀、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宽、部分线粒体及内质网肿胀或脱颗粒现象,24h组可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膜溶解等现象。结论:SAP时释放的各种炎症介质、内毒素及细胞因子,通过MMP-9对毛细血管内皮基底膜进行降解,通过VASP介导的细胞骨架蛋白重构改变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与间隙,以及通过直接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攻击致其凋亡坏死,改变了SAP大鼠小肠毛细血管的内皮屏障,通透性增加,导致肠道毛细血管渗漏的发生。第三部分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小肠毛细血管渗漏的治疗目的:采用BMSCs进行治疗,观察BMSCs对SAP大鼠小肠毛细血管渗漏的治疗效果、研究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寻找如何阻止SAP患者小肠毛细血管渗漏的方法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幼龄SD大鼠骨髓提取、培养及纯化BMSCs,用于治疗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大鼠小肠组织VASP、MMP-9基因与蛋白的改变,电镜下观察小肠毛细血管内皮的改变,肠组织伊文氏蓝含量测定判定治疗前后毛细血管渗漏的大小,免疫组化方法了解BMSCs在肠组织的分布情况,检测血清及腹水的生化指标、血清IL-1β及TNF-α水平,胰腺及小肠的病理评分。结果:经鉴定成功提取培养及纯化了BMSCs,并用于治疗。与模型组相比,BMSCs治疗组6h,12h及24h组大鼠小肠组织VASP、MMP-9基因及蛋白表达均下降,毛细血管渗漏也相应减小(P<0.05)。经BMSCs治疗后各时间点血清IL-1β及TNF-α水平下降、血清白蛋白上升、腹水量与腹水白蛋白减少、胰腺及小肠的病理评分减小(P<0.05)。免疫组化观察到在各个时间组小肠组织内均可见到移植的BMSCs,证实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小肠内驻留。电镜下观察各组小肠毛细血管基底膜肿胀、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宽、线粒体及内质网肿胀或脱颗粒等现象与同时间点的SAP组好转,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膜溶解现象未观察到。结论:BMSCs治疗通过减少SAP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以减少炎性细胞因子对内皮细胞直接攻击导致的凋亡与坏死;降低可导致毛细血管基底膜降解的MMP9释放,以尽量保持毛细血管基底膜的完整性;降低可以改变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的VASP释放,以调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形态改变、内皮细胞间连接及内皮细胞与基底膜的连接,减小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小肠增宽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间隙;以及直接分化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修补被破坏的毛细血管内皮。通过上述机制来保持毛细血管内皮屏障的完整性,阻止SAP大鼠小肠毛细血管渗漏的发生与发展。全文小结通过建立大鼠SAP模型,从器官、组织、细胞及亚细胞水平均观察到了SAP时大鼠肠道毛细血管发生了渗漏。SAP时血清白蛋白降低,腹水量升高,腹水白蛋白含量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SAP小肠毛细血管渗漏越严重;SAP时大鼠小肠毛细血管渗漏的大小,决定了SAP小肠的病理变化程度,小肠毛细血管渗漏越明显,小肠病理变化就越明显;同时SAP大鼠胰腺的病变程度又影响了小肠的毛细血管渗漏大小,胰腺病理变化越明显,小肠毛细血管渗漏越严重。SAP时释放的各种炎症介质、内毒素及细胞因子,通过MMP-9对毛细血管内皮基底膜进行降解,通过VASP介导的细胞骨架蛋白重构改变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与间隙,以及通过直接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攻击致其凋亡坏死,改变了SAP大鼠小肠毛细血管的内皮屏障,通透性增加,导致肠道毛细血管渗漏的发生。BMSCs治疗通过减少SAP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以减少炎性细胞因子对内皮细胞直接攻击导致的凋亡与坏死;降低可导致毛细血管基底膜降解的MMP9释放,以尽量保持毛细血管基底膜的完整性;降低可以改变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的VASP释放,以调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形态改变、内皮细胞间连接及内皮细胞与基底膜的连接,减小SAP时小肠毛细血管增宽的内皮细胞间隙;以及直接分化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修补被破坏的毛细血管内皮。通过上述机制来保持毛细血管内皮屏障的完整性,阻止SAP大鼠小肠毛细血管渗漏的发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