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昭明文选》流传至明代,除了文本之外还保留了李善注和五臣注两大注释体系内容,明人在肯定旧注价值的基础上,随之而来的是对其"冗余"、"错杂"、"没有主次"等等的惋惜,认为其不利于读者的理解和阅读,这种需求也为明代"选学"开启了新的大门,出现了众多《文选》评点本和删述本,就在这种大背景、大环境下,《选诗约注》应运而生。《选诗约注》,明人冯惟讷于隆庆庚午(1570)编撰而成,全书共八卷,其中包含《补遗》一卷,明万历九年(1581)沈思孝刻本。此书在揭示创作背景、深化注释方面有着较突出的贡献,深受学子欢迎,加上注解中品评意识的出现,也为日后《文选》评点本的繁盛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为"选学"的发展添砖加瓦。对此,本文共分五个部分进行讨论:绪论,阐述此论题研究意义,并回顾目前相关研究现状。第一章介绍冯惟讷的生平事迹和著述活动,以此来观冯氏显著的政绩和较高的诗歌成就。第二章探讨《选诗约注》的编修背景。首先从文坛评点之风盛行入手,揭示《文选》评点本的发展,并借助具体文本论述"评"、"点"的形式和内容。其次,陈述文本厚重、注解繁杂等现实问题,引出删述本的盛行,通过对"删"和"述"的论述,揭示此类选学著作的共性。第三章陈述《选诗约注》的编撰缘由。明代复古之风将汉魏经典重新拉回诗坛,作为汉魏六朝时期种类全、作品精的《昭明文选》,其收录的诗歌自然被高度重视起来。并且,明代首创庶吉士制度,提高了诗歌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加上,比起其他文学体裁,冯惟讷在诗歌领域有着较大成就,因此,自身条件和外在环境使得冯惟讷只选择了《文选》中的诗歌部分进行补注,并点明冯惟讷嘉惠后生的目的。第四章重点研究此书中的注释部分。将此书与六臣注《文选》和刘履的《选诗补注》进行对比,通过袭用、增加和删减三个角度来探讨此书对前人注释中优点的传承和缺点的弥补。第五章揭示此书的价值和不足。此书中的一些注解从其内容还有其版面上来看,评点模式都已初见端倪,为注释本向评点本过渡充当了桥梁的作用。此外,在本章中,也指出了在注释中存在的一些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