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汉语属于汉语发展史的中古前期,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就词汇而言,魏晋词汇是从上古文言词汇向近代白话词汇过渡的转折点,为近代汉语词汇基本格局的形成打下了基础。魏晋时期社会生活不断发生变化,朝代更迭,战争频繁,道教兴起,佛教传入,使得这一时期的语言尤其是词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论文将魏晋作为一个共时阶段,通过对魏晋新词、新义、的描写与分析,通过对此期词义类聚、构词、造词、新词产生的机制与规律等诸问题探讨,试图将此期汉语词汇研究引向深入。论文共分七章,绪论部分探讨魏晋汉语词汇研究的现状与意义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汉语大词典》选用文献三千多种,词目三十七万余个,是一部研究汉语词汇发展演变史最方便、最有效的文献。我们利用《汉语大词典》建立魏晋语料库,语料库中的语料经过补充和层层筛选,以确保准确、充分、典型。论文在《汉语大词典》魏晋语料库基础上对魏晋汉语词汇进行研究,对语料从研究所必须涉及的诸方面进行穷尽性的分析研究,对各类语料进行精确的统计,通过语料的数量对比来总结语言规律。论文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的静态描写,研究过程中历时与共时相结合,传统的训诂学和现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总结语言词汇的系统特征,全面展示这一时期汉语词汇的面貌。第一章从反映社会特征的标志性新词语和新词语概貌两个角度对新词语进行描述。我们运用语义场的理论对新词语进行研究,不但揭示了词义的系统性,开阔了语言研究的视野,而且强调义位间语义关系的研究,便于探索词义内涵及其发展演变。魏晋时期反映社会特征的标志性新词语场,分为反映社会政治制度的新词语场、反映社会经济的新词语场、反映社会文化的新词语场、以及反映自然现象与自然事物的新词语场。每个二级语场下面又分为更小的子词语场,反映社会政治制度的新词语场,又分为有关魏晋职官制度的新词语场,有关魏晋军事的新词语场,有关魏晋刑法的新词语场。反映社会经济的新词语场,又分为有关魏晋赋税、农业及渔猎畜牧生产的新词语场,有关魏晋手工业生产的新词语场。反映社会文化的新词语场,又分为有关魏晋玄学的新词语场,有关魏晋佛教的新词语场,有关魏晋道教的新词语场。反映自然现象与自然事物的新词语场,又分为有关天象的新词语场,有关气候的新词语场,有关地理的新词语场,有关动物的新词语场,有关植物的新词语场。反映社会特征的标志性新词语最能反映时代信息,在汉语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词语由普通词汇、佛教词汇两部分构成。第二章至第七章为论文的主体。第二章依据形体来源的不同对单音新词进行研究,并且对单音新词产生的模式进行探讨。单音新词可以分为依据旧形产生的新词和创造新形产生的新词,借鉴语言符号的性质的理论阐释魏晋单音新词的产生,可以将之分为三种不同的模式。分别为:出现了新概念,为新事物命名;概念没有变化只是变换了名称;存在于某个词形的某个概念,通过一另个词形独立。第三章、第四章为论文的重心所在,分六个小节对双音新词中联合式、偏正式、述宾式、主谓式、补充式、附加式以及单纯词分类研究,第一步,进行系统的静态描写,第二步,在梳理语料的基础上总结规律,采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双音新词内部结构的细致分析,分为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按照两个语素间的意义结构关系把魏晋双音复合新词分为6个一级类,45个二级类。第二条线索,据语素间的语义关系分为6个一级类,然后依据词性建立二级分类,依据内部语素的词性构成建立三级分类。计有25个二级分类,64个三级分类。同时分门别类对双音新词系统的特征及产生规律进行探讨,研究中注重历史的纵向比较。从统计数据反映的魏晋双音新词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的关系来看,内部结构和词的性类一致的情况在复合新词中占绝对优势。第五章对三音新词进行研究,由单音词或单音词素构成双音复合词发展为由由词素、词构成三音词、多音词,复音词构词进入一个新阶段。本章从语义内容和语法结构两方面对魏晋三音新词进行分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构词方式合成的综合式复音词为三音新词的主体,综合式三音新词按照语义内容可以区分为专有名词、次专名词、普通名词、动词4类,下面又可以分为17个次类。而按照内部语法结构可以分为17类。其中第一层以偏正关系结构起来的占绝对优势,计有238个,占三音节复音新词总数的90.15%,存在八种内部构成方式。魏晋偏正式以三音词形式得以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与三音词的音节不对称性密切相关。第六章研究四音节新词语,四音节新词语可以分为普通词语和成语。普通词语按语义内容分为专有名词、次专名词、普通名词三类。新成语从来源上看,分为有语源成语和无语源成语。有语源的成语共66条,占新成语总数的19.30%,无语源的成语276条,占新成语总数的80.70%。从内部语法结构来看,新成语第一层次可以分为偏正、联合、述宾、补充、主谓、连谓、紧缩、重叠8种结构关系,前五种还存在有第二层次,据第二层次的结构关系又可以分为56个次类。。第一层次为联合式占新成语总数比例47.07%,所占比例最大。具有谓词性功能的成语占绝大多数,体词性成语只占一小部分。成语在魏晋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对汉语复音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绝大部分新成语流传至现代汉语。第七章研究复音词词义的发展,从词义发展的途径和词义发展的机制与规律两方面进行探讨。魏晋时期汉语复音化水平迅速提高,复音词产生大量的新义位。本章将此期复音词词义发展的途径区分为引申式派生、修辞式派生、虚化式派生、平行式分化种4种方式。其中引申式派生分为三种情况,一、义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限定性义素减少,中心义素不变,词义扩大。二、义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限定性义素增加,中心义素不变,词义缩小。三、义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一限定义性义素保留,其它义素特别是中心义素变化而引起词义的变化,使这个义位由一个语义场转入另一个语义场,词义转移。修辞式派生包括比喻式派生和借代式派生。比喻式派生包括三种情况,一、形貌相似,二、功用相似,三、情态相似。而借代式派生包括四种情况,一、借事物的质料代事物,二、借部分代整体,三、借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特征指代人或事物,四、借人或事物的性状特点代人或事物。虚化式派生指实词义和虚词义之间的派生关系,实词演化为虚词。由于对构成合成词的语素的意义不同选择而形成了平行分化式的词义衍生。新义位与原义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并不存在派生关系。平行式分化在魏晋为一种重要的复音词词义衍生方式,衍生出大量的新义位。魏晋复音词词义发展变化是语言内部的原因和社会历史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论文主要贡献:一、将魏晋词汇做为一个共时平面,进行开拓性的全面研究。从历史发展的全程上来看汉语的历史,探索魏晋时期汉语词汇发展的内部规律。二、从自然语言的角度对魏晋双音新词的语义结构进行全面细致的描写和分析,为呈现词语的历时演变过程提供证据。从自然语言的角度对魏晋双音新词的内部形类构成和外部功能进行全面细致的描写和分析,探讨魏晋双音新词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的关系。三、对语义的发展与变化,传统的词汇语义学更多地将词义的变化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本论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探讨新词产生的机制。活跃的转喻语素的出现和新的语义类范畴的建立是魏晋偏正式复音新词系统的重要特征;联合式双音新词通过隐喻、转喻方式形成词语意义构建,隐喻性整合和转喻性整合为魏晋联合式双音新词创新的主要方式之一。四、对魏晋时期的三音新词和四音节新词语从语义内容和内部语法结构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呈现此期多音节新词的基本面貌,发展状况。将魏晋词汇研究与此期的历史民俗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五、对魏晋时期的新义位系统进行全面的研究。继承传统训诂学研究成果,借鉴语义场理论,义素分析方法,研究魏晋复音词词义的发展途径及演变规律,将魏晋时期复音词词义的发展途径区分为引申式派生、修辞式派生、虚化式派生、平行式分化几种模式。并对魏晋时期复音词新义位产生的规律进行探讨,分析魏晋时期词义发展变化语言内部的原因和社会历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