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访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到学龄前期时的语言发育状况,了解家长对儿童语言水平的评价,为早期干预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7月以语言发育迟缓为主诉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初诊行Gesell测试并有完整评估资料,随访时年龄在3-5周岁的学龄前期儿童作为随访对象,予自设问卷电话随访,并对来院的20例随访者再次行Gesell评估作随访组;同时在幼儿园随机抽取20名正常儿童行Gesell测评作对照组。问卷包括患儿的一般资料、相当于42月龄儿童语言理解和表达平均水平的问题,包括理解冷、累、饿,方位介词理解,颜色识别和数数等。Gesell量表采用1986年5月由北京市儿童保健所修订的《0-6岁儿童智力发育诊断量表》。结果:1.共80例儿童被纳入,其中48例完成电话随访,男34例,女14例,男女比例为2.43:1;初诊时平均年龄26.47±8.39月(11月~50.39月)。77.1%(37/48)为城市人口。随访组男12例,女8例,男女比例为1.5:1;初诊时平均年龄27.70±9.29月,现平均年龄57.37±7.10月(49.27月~70.47月);初诊与复诊平均间隔时间29.69±8.32月(18.57月~40.8月)。对照组男13例,女7例,男女比例1.9:1;平均年龄57.43±7.01月(48.3月~69.73月)。随访组复诊年龄、性别构成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2.与幼儿期初诊时相比,学龄前期复诊时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语言、个人-社交行为DQ值提高(分别为69.95±18.57vs59.40±7.27、89.80±17.52vs81.45±11.73),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诊时,单纯语言问题者较合并其他问题者的语言、个人-社交行为DQ值高(分别为82.43±24.14 vs63.23±10.70、104.86±13.43vs81.69±13.87),经统计学比较P值均<0.05;随访组与对照组比较,语言、适应性DQ值明显低(分别为69.95±18.57vs89.65±8.42、79.75±16.40vs93.15±8.27),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大运动、精细动运及个人-社交行为DQ值无显著性差异;语言发育与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和个人-社交的发育呈正相关(Y分别为0.745、0.779、0.494、0.669,P值均<0.05)。3.48例患儿中,68.7%(33/48)在1岁-2岁时发现说话异常,主要表现为说话晚、不说话或说话少;81.3%(39/48)家长认为患儿目前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同龄儿在同一水平或稍落后;通过42月龄语言理解和表达评估项目的比例分别为79.2%(38/48)、81.3%(39/48)、77.1%(37/48)、25%(12/48);大部分(37/48例)语言发育迟缓儿童未进行特殊干预;仅接受电话随访的家长比来院随访的家长对患儿目前语言能力的认可度高(p=0.048),患儿通过42月龄评估项目的比例也高于来院随访组,但仅在对介词理解上有统计学差异(p=0.015)。结论:1.到学龄前期,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语言DQ值较幼儿期提高,但语言能力仍落后于正常同龄儿童。2.单纯语言问题者预后比合并其他问题者预后好。3.家长对儿童语言水平的判断高于量表测评结果,不利于语言发育迟缓的早期诊断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