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满足“机动化”发展的大趋势让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面对着“以人为号”、“以车为本”的现实。在经济利益与现代化需求的驱动下,城市结构正在向“快捷”、“高效”、“集成”等特征更新与转变;城市道路渐渐失去了“街道”的原有特征。部分旧城老街虽然保留着适宜街道步行生活的空间、功能特征,但街道环境却由于缺乏自我更新的机制,逐渐破败,街道步行生活特性逐渐衰减。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对空间的需求与土地资源短缺之间的现实矛盾日益突出,有限的资源迫切需要城市改变目前单一粗放的发展方式;途径之一便是对旧城的有机更新和集约利用。街景整治作为一种温和渐进式的城市更新方式,成为了重庆乃至我国大多数城市进行老旧街道改造更新的方式与手段。当前的街景整治运动改善了城市老旧街道的环境品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步行化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以提升“城市形象”作为首要出发点的街景整治运动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最主要的仍是缺乏对“微小个人”的关怀。因此,如何通过城市规划研究,正视老旧街道整治对街道步行化建设的价值,并唤起街景整治对街道步行需求的关注意识,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市沙北街-沙正街-沙南街、黄桷坪涂鸦街、渝中区中山四路三条典型街道为例,结合城市步行化建设的相关理论,通过实地调研、现场观察、数据统计、地图分析测量等方式,对研究对象的空间特征、整治方式与效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研究。街道空间特征研究分别从街道的步行及共享价值、繁荣与破败的矛盾共存两个方面分析;整治方式与整治效果研究从街道步行空间载体、步行景观、步行设施、步行功能支撑四个方面来分析。同时,并以人对步行空间通畅性、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场所性等需求层次分别对各街道街景整治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将所选的三个不同特征的街景整治案例进行综合比对研究,综合评价当前重庆街景整治中一些共性及各别做法对街道步行化建设的利弊影响。论文依循“研究综述—调查分析—综合评价”的逻辑顺序来组织文章主要内容,可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两章内容,为论文的基础理论研究;第一章主要就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缘起、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范围、内容及方法、论文框架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并对论文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详细阐述了国内外关于街道步行环境改善、城市美化运动两方面的发展历程、阶段特征、理论研究。第二部分,包括论文的第三章、第四章及第五章,为论文的调查分析部分;该部分在熟知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论文调查的主要对象、主要内容,拟定了实态调查的计划与步骤;分别从街道空间特征和街道整治力度与方式等方面,对所选的三条街道进行了实地、实时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整治中的优缺点与整治意义。并以步行者的空间需求为视角分别对三条街道进行了整治评价。第三部分,论文的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通过案例的综合比对研究,对当前重庆街景整治进行综合评价,指出街景整治中一些共性及各别做法对街道步行化建设的利弊影响。并在文章最后,将本次研究适当延伸,提出本次研究对今后城市建设的一些启示。结语部分对整个论文进行了总结,并对论文的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