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过程的历史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fen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学基础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特征,历来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切入点和课题之一。通过对这一领域研究现状的分析后可以看出,从哲学或医学角度进行的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历史形成过程,忽视了对其形成的具体历史环境的考察。 传统观点认为,中医基础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是医学自身发展的产物。然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批医学史籍所反映的医学在两汉之前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与现存的史料结合印证后,中医经脉学说乃至中医学在短期内发生的质的飞跃,并建立了一整套理论体系的过程就十分明显了。而此时的中医发展水平尚不足以自我构建这样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就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通过对先秦至两汉学术思想界的流变进行考察后可以看出,中国哲学思想在此间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建构过程。学术的兴衰与时政密切相关。诸学派关注和“争鸣”的核心也并非真正的哲学命题,而是政治哲学思想的诸多问题。思想学术在动荡的局势下发展,形成了与政治需求相适应的理论构成和运行体制。直至秦汉大一统实现后,董仲舒以对统治者影响极大的阴阳五行的学说为范式,鼓吹“天人合一”,创建了一整套思想理论体系,在汉统治者的强力推行下,这一理论体系占据了社会各个方面,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成为政治哲学思想学说。将中医基础理论诸多方面和董仲舒理论体系中的对应部分加以比较,就会发现许多相似之处。秦汉之际,中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到两汉时期,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统治社会思想时,政治哲学思想进入中医领域,将中医零散的理论因素和实践经验整合在一起,建构了运用至今的中医基础理论,政治哲学思想对自然科学的影响,同样表现在天文、音乐等方面,甚至酿酒、饮食也被赋予政治色彩。 政治哲学思想领域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进。中医之后,发生了适应具体 学科的变化。天人合一在政治哲学思想中强调“人副天数”,而在中医基础理 论中侧重子人和自然的和谐,形成整体观。阴阳五行是继承和改造并举。阴阳 学说既保留了对于事物规定性分类的根本原则,又根据医学囱然科学的特性进 行了改造,成为辨证医治的原则。五行学说的书卜*员序、生克关系与政治哲学 思想中一致,根据医学的学科特点,将脏腑、情志等纳入五行学说\并产生了 乘侮关系,发展了五行学说。由于具体的时代原因,中医基础理论中仍有政治 哲学思想的残留。 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过程的独特和本身所具有的超前性、稳定性是同期世 界历史所罕见的。从更广泛的角度分析,其理论形成既是历史的偶合,更是中 国思想学术的必然产物.在当时科学与技术发展分离的时代,中医基础理论形 成的历史过程无疑是不同学科交叉发展的成功范例。
其他文献
现代汽车制造企业的竞争,从产品和服务己扩展到企业的整个供应链之间的较量。现代汽车制造业精益生产背景下,赋予了成本管理全新的含义,成本管理的目标不再由利润最大化这一
<正>《关雎》是我国较早的一首情歌。它抒写了男子对女子痛苦的相思和不懈的追求过程。用情真切、执著,展示给人们一幅生动美好的画面:河中陆地,四周是水,水静而鸟鸣,鸟鸣而
<正>也许是喜爱音乐的缘故,以至"爱屋及乌"地关注上了与音乐有关的人物和国度,被人称为《音乐王国》的奥地利就是其中之一。年前,因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来到这个位于欧洲中部
会议
血尿是泌尿外科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而不同的疾病引起血尿各有其特点,下面就其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如肿瘤、结石、损伤、结核等引起血尿的特点及观察情况谈谈体会。 1.泌尿系
人一旦患病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尤其是小儿.由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患病和住院都可造成其身心创伤,不但可影响其日后的人格发展,同时也给医护人员医疗工作的开展带来一
《立秋》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作品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与解析的同时,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主体意蕴因此而具有明显的多重性.其一,对晋商衰败原因的文
为给小麦优质高产机械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机播条件下,研究了密度、行距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和基本苗对小麦籽粒产量均有影响。不
护理操作是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医疗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简要探讨护理操作技术培训贴近临床的意义。
身体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它是个体自我意识中最早萌发的部分,是自找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部分。目前国外对身体自我的研究日益增多,产生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模型和
活动课程一直是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大课题,经过多年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在活动课程实践中存在着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即“活动课程学科化”和“学科课程活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