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城市化显著改变着我国城市下垫面的状况,城市生态问题与城市用地矛盾日渐突出,人居气候环境的舒适性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目前人类还未能对宏观气候环境进行把控,故此,局部微气候的可改善性和可调节性成为了城市气候环境研究的突破点。绿地作为城市结构中主要的自然生产力,其自身的遮荫降温、蒸腾散热、优化风环境功能是缓解恶性微气候问题最具成本效益的策略。基于此,本文依托“城市针灸理论”,将绿地设计作为重要“针灸点”,思考与探索绿地改善城市居住区微气候环境的可能机制,为未来的宜居家园环境设计提供一定参考。本文以徐州市某片区居住区绿地规划为例,通过分析居住区建筑三维尺度与居住区绿地设计特点,筛选普遍型居住区建筑和绿地模型。应用科研级全自动HOBO气象站采集研究区气象数据,用于数字模拟模型的初始输入值,并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使用三维微气候仿真软件ENVI-met建立模型,模拟分析不同绿地配置和不同绿地量对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方法,比较和评价各方案影响微气候的变量值,包括温度、湿度、风环境、平均辐射温度和地表温度间的变化规律等,得出最佳绿地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针灸”的设计手法,小尺度介入,模拟分析所提出的最佳绿地设计更新方案对周边环境的改善效果。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如下:(1)在相同绿地率情况下,针对不同绿地配置模式建立7种模型,主要对比分析草地、灌木、乔木、草灌、草乔、灌乔、草灌乔间微气候变量值的差异。降温增湿排序为:草灌乔>灌乔>草乔>乔木>草灌>灌木>草地;降低风速排序为:草灌乔>乔木>灌乔>草乔>草灌>灌木>草地。(2)以相同绿地配置模式,对比随绿地率增加,不同方案微气候变量值的差异。绿地率临界值处于30%-35%之间时,降温增湿效益趋于平缓,临近值处于25%-30%之间时,风速趋于平缓。局部绿地率不应低于25%,应设置为30%-35%。且绿地率<40%时,绿地内部结构的影响作用极为重要。(3)采用“城市针灸”的设计手法,在片区中心关键点设置模拟实验,得出最佳的绿地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探索以绿地设计为变量,能够实现最大景观效益改善效果的最小干预方案。结果显示,本文所构建的绿地模型对周边和中心区域温度、湿度、风速值、平均辐射温度、地表温度发生积极影响,可以很好的改善周边微气候环境。本论文有图64幅,表23个,参考文献2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