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传统量子点的替代品,直径小于10 nm的碳量子点(CDs)以其独特的光学特性,低毒性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而广泛应用于光学生物传感器。直接获得的CDs通常会受到低荧光量子产率(FLQY<50%)和低检测灵敏度的制约,所以在合成CDs的过程中常会掺杂含有5个价电子的氮原子(N),形成氮掺杂的CDs以增强荧光量子产率。然而,CDs在对目标物的选择性方面并不具有特异性,因此需要将具有特异性识别位点的物质功能化到CDs表面,以实现对目标物的特异性识别。超分子化合物β-环糊精(β-CD)是通过1,4-糖苷键结合7个D-吡喃葡萄糖聚合而成的水溶性好、低毒性、生物相容性好的环状低聚糖,这是一种即有疏水性内空腔,又有亲水性外环境的独特结构。由于β-CD的疏水空腔可以根据物理、化学等作用力有选择性的包封大小适当的有机物,无机物,以及生物分子等物质形成稳定的主-客体包合复合物,如二茂铁和适配体等,因此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然而,β-CD的光化学惰性也致使其空腔内目标分析物的定性或定量分析工作变得复杂。因此,通过β-CD功能化CDs形成新型超分子纳米自组装传感器,使新合成的化合物不仅具备超分子化合物的特性,同时具有CDs的纳米属性,在主-客体识别和光诱导电子转移(PET)过程的基础上实现对目标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基于以上原因,我们使用单(6-氨基-6-脱氧)-β-CD对N掺杂的CDs进行修饰,合成了一种既具有CDs光学特性又具有环糊精主-客体识别特性的新型荧光生物纳米传感器,实现对目标分析物的高灵敏检测,同时还对目标分析物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性能进行了分析。1.基于β-环糊精修饰N掺杂CDs(β-CD-CDs)荧光纳米探针,利用特定的主-客体识别及光诱导电子转移双重特性,开发了一种安全有效,操作方便,结果可靠,灵敏性高的胆酸(CA)检测方法。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透射电子显微镜等仪器对合成的β-CD-CDs纳米探针进行表征。在最优条件下,胆酸的检测范围为0.2-650μM,检出限为25 nM。在血清和尿液样品中,探针对胆酸的加标回收具有出色的表现,平均回收率为97.1%–103.4%。因此,本研究为人体液中胆酸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可靠,快速,简便的方法,也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潜在的方法。2.开发了一种集β-CD-CDs荧光纳米探针双重特性和二茂铁标记适配体(ss DNA-Fc)双重特性于一体的新型荧光纳米生物传感器,用于生长因子-BB(PDGF-BB)的特异性检测。当体系中不存在PDGF-BB的情况下,ss DNA-Fc诱导β-CD-CDs纳米探针荧光增强。当体系中加入PDGF-BB时,ss DNA-Fc与PDGF-BB特异性结合,β-CD-CDs与ss DNA-Fc中的Fc发生主-客体识别,诱发PET反应,导致体系荧光强度下降,进而实现PDGF-BB的高灵敏检测。开发的方法显示出10 pg·m L-1-8μg·m L-1的宽线性范围和6pg·m L-1(RSD=±4.6%)的低检出限,人血清中加标回收率在98.2-106.2%(RSD≤±3.79%)之间,表明本方法可以用于人血清中PDGF-BB的检测。3.将核酸外切酶诱导的荧光猝灭、适配体对靶的特异性识别以及β-CD主-客体识别三者巧妙地偶联,提出了一种用于测定啶虫脒的新型荧光纳米适体传感器。当体系中不存在啶虫脒时,适配体与3’末端标记二茂铁(Fc)的互补DNA(c DNA-Fc)杂交形成双链结构(ds DNA),当加入Rec Jf核酸外切酶后,体系的荧光强度几乎不变;当体系中存在啶虫脒时,适配体倾向于优先结合啶虫脒,形成适配体-啶虫脒复合物,适配体无法与c DNA-Fc结合。当加入Rec Jf核酸外切酶后,单链结构的适配体和c DNA-Fc均被切割,Fc被释放,且通过主-客体识别快速进入到环糊精的空腔中开启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PET),导致体系荧光强度下降,从而实现新型杀虫剂啶虫脒的灵敏性检测。在最佳条件下,下降信号的强弱与目标物的浓度形成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5nM-1.2μM,检出限为3 nM(RSD=±3.9%)。在蜂蜜和橘汁中有着较好的加标回收率。本方法构建成本低且操作简单,在检出限、线性范围、选择性和实际样品检测方面也都有着令人满意的结果,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类农林杀虫剂或添加剂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