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朝是我国诗歌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在这期间,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产生了无数优秀的诗作。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歌,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学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但是,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很长一段时间内,唐诗只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们所熟悉,而不为绝大多数以英语读者为代表的外语读者所了解与欣赏。为了弥补这一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上的巨大缺失,许多著名的中外翻译家曾经就唐诗的翻译,特别是英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与尝试。然而,由于诗歌本身的文体特点,以及唐诗独有的一些特征,使得唐诗的翻译并非易事。而对于现有译作的优劣比较,一直以来也有颇多争议。而唐诗风格的翻译,则是有争议的诸多问题中十分重要的一个。
前人对唐诗的翻译已进行过大量理论与实践上的研究,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然而,这些成果大多是就唐诗翻译的总体情况而言,单就唐诗风格翻译问题的探讨主要散见于一些相关论著中,较少有专门的总结与归纳,对于单个诗人的作品风格翻译的集中论述则更是少见。在唐代诗人中,有“诗仙”之称的李白是最为著名,也是其作品最早被译介到西方的一个。李白的诗歌既体现了同时代的盛唐诗歌的大多数共同风格特征,也有其独具的特点。在翻译李白诗歌时,对其风格如何处理,无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从诗歌风格的概念及分类出发,并结合李白诗歌的具体情况,通过对英语诗歌和李白诗歌中的风格标记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前人的译作的比较鉴赏,探讨了李白诗歌风格的可译性问题。另外,作者还分析了李白诗歌风格的可译性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局限。
全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为四章。在引言部分,作者扼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相关背景,以及作者的主要观点。第一章首先对文学风格和诗歌风格进行了定义和分类,据此对李白诗歌的风格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文学风格翻译的目的指明了李白诗歌风格翻译的具体对象是其体裁风格和个性风格。在第二章,作者运用风格符号学的理论探讨了李白诗歌风格可译性的理论根据,在此基础上将李白诗歌的体裁风格要素和个性风格要素重新分类为形式性风格标记和非形式性风格标记;并通过将李白诗歌的形式性风格标记与英诗的形式性风格标记进行对比,提出李白诗歌风格在其英译中的再现具有实践上的可能性。第三章通过对具体译例的评析,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形式性标记和非形式性标记的翻译分别进行了论述。第四章分别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讨论李白诗歌风格可译性的局限。在结论部分,作者对全文进行了回顾和总结。